2014年10月06日06:56 来源:新华日报
镇江“三山”名闻天下,城内城外群山环绕,素有“城市山林”之称,不足60平方公里的主城区分布着26个小山头。过去,这些山头杂草丛生,灾害频仍。7月底,随着跑马山山体改造项目正式竣工,26座荒山整体“重生”,以城市山体公园的全新姿态步入镇江市民的生活。
“城市之废”,蜕变成“城市之肺”
跑马山,是镇江26座城市荒山改造项目中最大的一个项目。记者慕名来到这里,只见山林吐翠,芳草萋萋,习习山风和着泥土馨香,宛若天然氧吧。家住附近新城花园的镇江市民王有章带着孩子在山上刚建成的儿童游乐园休憩。在他的记忆中,以前的跑马山就是一个乱搭、乱建、乱葬的“废物场”,破败民居、废弃厂房随处可见。一到雨季,随时可能发生的山体滑坡往往成为附近居民的“梦魇”,“就怕下暴雨,一滑坡,那声音响得跟地震似的,可怕人了。”
跑马山的“前生”,正是镇江26座城市荒山的真实写照。据镇江市国土局地环处处长倪俊介绍,由于多数山体为独特的下蜀黄土结构,见水极易滑坡。尤其到了雨季,26座山体警报四起,倪俊和同事们整天疲于奔命,四处“拆弹”,一旦处理不及时,就有山毁人亡的危险。
2011年,镇江市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国土局、园林局等多部门联手出台《镇江市主城区山体保护利用纲要》,对26座荒山展开全方位的保护性治理和开发。护坡,加固,居民搬迁,隐患排查,生态修复,一系列动作过后,26座荒山犹如火药桶拆除了引线。今年夏天,山体治理工程基本完工,倪俊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前两天暴雨,守着电话不敢走,结果只接到3起轻微事故报告。事后一排查,全市原有一千多个山体地质灾害隐患点,如今只剩下138个了!”
开窗见绿,出家门500米可游山
26座小山地处镇江主城,治理之后如何处置,成了摆在各个职能部门面前的现实课题。“这些山头就在老百姓家门口,把它们还给市民,是理所当然的选择。”镇江市国土局局长戴非平说,在开展山体保护治理的同时,镇江市就确立了建设开放式城市山体公园的目标。治理一结束,规划、城建、园林、城管就“接力”进了山,铺路,植树,种花,搭景,一番忙活下来,26座山头彻底变了模样。如今,市民出家门,平均不到500米,就有一座花红草绿的山林公园。
采访中,记者顺着狮子山公园99级台阶爬上山顶,听到的是众多市民对山林公园的由衷喜爱。“家里就住山边,一开窗就看到满山的绿色,多好啊。”“我那房子现在可值钱了,往左500米有座山,往右500米又有座山,这么好的地段,还要升呢!”
“这一番还山于民,政府可是下了血本。”沿着跑马山蜿蜒的健身步道,下转2版
上接1版 镇江市城投公司工程师田丰说,出于资金平衡和后续开发的考虑,跑马山山体公园原本规划了1万多平方米的商业配套设施,几经论证,最后压缩到千余平方米,空出来的地儿全部用于建设游山步道、儿童乐园、纳凉亭等旅游休闲设施以及停车场等公共配套设施。记者获悉,26个开放式山体公园,仅山体整治、绿化等方面的投入就已达到60亿元,如果加上拆迁以及后续维护保养,总投入预计将超过200亿。
“视廊”勾连,城市成了没有围墙的大公园
26座城市山体公园的诞生,结束了镇江人“守着山怕见山”的尴尬历史,成了这座城市新的骄傲。
在镇江访山期间,记者发现,当地旅游部门新推了一批游山线路,其中既有金山、焦山、北固山等传统名山,也有很多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小山。记者按图索骥,很快发现了惊喜:云台山沿着山体保留了2万平方米的老街民居,红万字会、老邮局、小码头街,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民俗风情;狮子山上300多只石狮形态各异,“亚洲最大石狮”值得一瞧……每座山都有故事,每座山都很精彩。
“26座山体,既各有特色,又注重与城市的整体融合,充分体现镇江‘山、水、城、林’的独特城市形态。”镇江市勘测院教授级高工李洪文介绍,根据山体的空间格局、历史文化、景观以及对改善市区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镇江对26座山体进行了分级保护和利用。与此同时,26座山通过“视廊控制”,形成了一条有机融合的“珍珠链”,把整个城市串联起来。
站在合山之巅,记者亲身感受到了专家口中的“视廊”。只见合山山顶不仅能俯瞰全城,还能远远望见处于同一轴线上的焦山、象山和禹山,视线所及,建筑物躬身退让,美景一览无遗。山与山、山与城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深情对话,整个城市变成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公园。
入夜时分,镇江丹徒区新近建成的南山开放式公园迎来了最热闹的时刻,15000多人在游山步道上疯狂“暴走”,不亦乐乎。市民邵小芳挤在人群中,满头大汗地给朋友打电话:“嗨,家门口的健身会所,纯天然,不花钱,还不快来……”
本报记者 郑焱 董超标 马薇 本报通讯员 程远金
(来源:新华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