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05日07:03 来源:新华日报
金秋淮安,美景令人流连忘返。统计显示,今年前8个月,淮安的游客接待量已接近去年全年,仅“五一”期间重点监测的15个景点,游客就达62.8万人次,同比增长28.6%,游客满意度连续位居苏北第一。市委书记姚晓东说,我们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文旅产业立足本地资源谋求跨越式发展,就是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
革命传统文化,铸就红色旅游品牌
“5·19中国旅游日”这天,周恩来纪念地景区继多次获得“全国最佳红色旅游景区”等称号后,又被评定为“畅游江苏”28个经典景点之一。今年初,淮安市以周恩来事迹制作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纪录片《大无大有》荣获中组部一等奖。到6月初,省内外近500个组团2万多名党员领导干部来到这里实地感受情境教育。
今年3月,淮安市委、市政府又召集市、区两级领导及20多个部门负责人,围绕周恩来纪念地景区提档升级100多个项目分别签下责任状,确保年底之前高标准完成国家5A级景区验收。
时而干涸,时而外溢,卫生状况很难提升,如何让驸马巷故居门前的文渠到桃花垠纪念馆的水流相通?文渠引来滚滚运河活水,让故居到纪念馆一带清澈见底。副市长王兴尧说,要以纪念地为标杆,打造更多更好的红色旅游景区,带动淮安大旅游实现大跨越。
今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来临之际,淮阴刘老庄82烈士陵园顺利入选成为全国抗日战争重要纪念地之一。车桥战役、大胡庄战役、扬口战役等抗日纪念景点吸引着一批批国内外游客,市区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盱眙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涟水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景区情景交融,迎来众人探访。
历史传统文化,凝结运河古城底蕴
6月20日,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淮扬运河淮安段及清口枢纽等两个遗产区、总督漕运公署等5个遗产点,正是这个史上有名“运河之都”的鲜明印迹。在这个因漕运而兴衰的古城,540万干群历困苦百折不挠,逢改革崛起江淮,正源自大运河留给他们的包容、奋斗、开放、创新基因。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淮安,如何实现旅游业大跨越?2013年盛夏,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打造里运河文化长廊。今年初,这个总投资260亿元的文旅产业项目获准实施,创下了全省之最。5月18日,位于八亭桥以南的“中国淮安——世界运河文化旅游区”正式开工。当地专门邀请了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美国DRDS以及新加坡、西班牙等国内外著名设计公司进行精心设计,姚晓东书记和曲福田市长围绕实施方案,反复听取各方意见。这个目标为5A级的世界运河文化旅游区,将包容世界运河万象,凸现淮安运河文化风情, 下转2版
上接1版 还将融水上游乐、养生度假等功能于一体,每年可接待旅客600万人次以上,新增就业5万人左右。
与此同时,上游大闸口至八亭桥区段,国师塔、清江浦1415美食街等十大文旅产业项目正有序实施,今年底明年初即可接待游客。
7月上旬,市区里运河北门桥水下控制工程工地又发现了“历史价值非同寻常”的清江浦城墙遗址。这些新项目令“五步一景点、十步一古迹”的里运河更加流光溢彩。
8月1日,古黄河畔投资50亿元的西游记文化产业园暨西游记乐园正式开工。这个在吴承恩故乡开建的文旅产业项目,聘请孙悟空扮演者、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为形象代言人,而且将围绕《西游记》中的“八十一难”,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游乐项目。
民间传统文化,增添别样乡土风情
在淮安旅游业跨越发展进程中,民间传统风俗文化同样给力。
14年前,淮河两岸、洪泽湖畔,每年初夏至深秋,亲戚邻里之间互请比试自家烧龙虾口味的习俗,让盱眙十三香龙虾节应运而生。而今仅盱眙一地,龙虾产业从业人员就达12万多人,年交易额35亿元,成了全国最大的龙虾集散地。全国龙虾产业养殖标准为盱眙所定,“盱眙龙虾”品牌价值达65亿元。
湖区婚俗、水上体育等引人眼球的洪泽水文化节,让洪泽湖大闸蟹广为人知,成为“国”字牌;以荷为媒的金湖荷花节,让四方宾客在欣赏渔家歌舞民风民俗的同时,对金湖莲藕、湖区八大碗更加情有独钟;漂母施恩不图报、韩信终报一饭之恩的故事,衍生济困、感恩等传统道德文化,由此打造出全国第一座爱心城市,而且让韩侯故里码头古镇的清真牛羊肉传遍四方……经评定,淮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36项。
乡间各地休闲游、采摘游、美食游、风情游不胜枚举,距离市区仅10公里的白马湖,一座“中国休闲养生氧吧”已初具规模。由于过度筑堤养殖,围网养殖,这里一度水来满眼桩、水去遍地网,湖区面积从420平方公里缩小了近三分之一。市、区(县)乡三级联动,先后投入近20亿元,坚持退耕还渔还湖。去年,这里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国家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投资项目,总投资60亿元启动了农业、湿地、森林三大国家公园建设。12000亩的大森林,400多平方公里碧波荡漾的水面,响起了南闸民歌、水乡渔鼓。
“继续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更要吸纳现代科技,让‘游在淮安’越来越响。”市旅游局局长陈兴红说。
本报记者 葛和新 蔡志明
本报通讯员 魏军 卓剑 许军
(来源:新华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