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周晓风:用独立深刻的评论推动文艺发展

2014年09月27日06:31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周晓风:用独立深刻的评论推动文艺发展

周晓风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曾主持重庆市“九五”社科重点课题《邓小平理论与新时期文艺政策》、重庆市“十五”社科重点课题《20世纪重庆文学史》、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新中国文艺政策的文化阐释》等科研项目。主要代表作有:《中国当代新诗发展史》、《现代诗歌符号美学》、《新时期文学思潮》、《现代新诗文体

  “文艺评论的本质是帮助人们审美,这种审美反过来又帮助文艺作品的发展。”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周晓风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这种逐渐认识美的过程中,重庆文艺评论一直在不断发展,并成为时代文学发展的润滑剂。

  抗战文艺评论颇具特色

  “上世纪80年代初,文艺界迎来了思想解放的春天,在此阶段,重庆文学理论批评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周晓风说,重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人才济济,曾涌现出殷白、吕进、蓝锡麟等一大批学者,他们的很多研究都具有自己的特色,甚至走在全国前列。

  “与此同时,重庆文艺评论者开始了全方位的抗战文艺研究,这也成为重庆文艺评论的一大特色。”周晓风介绍,由于重庆曾有作为战时首都的优势,档案资料较为齐全,这为重庆文学界在抗战文艺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因此,重庆抗战文艺的评论与研究颇具特色,一跃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学类别。

  对于文艺评论,拥有阵地至关重要。周晓风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重庆日报》成为了文艺评论的主要阵地。“当时,小说、诗歌等纯文学的批评文章主要发表在《重庆日报》副刊上,引起了全社会极大反响。”

  “在这片阵地里,诞生了许多记载时代主题的独立文学批评。”周晓风说,借助这片舆论的麦田,不少重庆作家对重庆文学的本土精神进行了深入探索,比如对码头文化、移民文化,以及对乌江作家群的文艺评论等,这些都让重庆文艺评论步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文艺批评要更接地气

  “重庆文艺评论的桥梁作用还不够,还有很多空间。”尽管重庆文艺评论一直在稳步发展,周晓风还是希望“步子能迈大一点”。

  如何大步前进?

  周晓风认为,首先要解决评论内容和人才队伍的问题。他介绍,目前,重庆文艺评论更偏重理论研究,而对艺术作品本身的评论不够重视。“就拿我们的大型原创歌剧《钓鱼城》来说吧,对于这部优秀的歌剧,相关的文艺评论却很少。”

  在人才队伍上,周晓风表示,重庆文艺评论队伍主要由学院、媒体、专家组成。“媒体相对活跃,但评论相对较浅;学院不关心创作现状,更偏向于研究理论评价;专家做艺术作品评论的太少,几乎已经缺位。”

  如何改变现状、对症下药?

  周晓风开出一张“药方”——

  他建议应改变思路,改变学术圈内“自说自话”的话语体系,使文艺批评更接地气、更有人气,“评论家不能高高在上,而要把自己的体验与大众分享,并产生共鸣。”此外,他还建议整合高校人才,同时,在报刊、杂志上开辟固定的版面,让文艺评论有一席之地。

  “只有独立、深刻的文艺评论才能推动文艺发展,才能为大众提供精神食粮,并以此记录下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符号。”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