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晒家风:好一支扬州新清曲

2014年09月21日06:52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晒家风:好一支扬州新清曲

  20日是“公民道德宣传日”,扬州邗江区文明办向辖区居民赠送了一批“新鲜出炉”的《家风故事》,这本150页的小书如今已成了扬城老百姓的“热捧书”。今年4月份以来,扬州市文明办开展了家风故事征集活动,鼓励市民以讲故事的形式“晒”出各自的家风。“想通过此举让全社会参与和关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引导城乡居民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桂平这样评价“晒家风”,“最终集结成册的这几十个故事,都是身边人家中事,全是朴实的语言,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中华传统家庭美德既固化为字,又内化于心。”

  扬州自古就有崇文尚德的风尚,当代产生了70多名院士。今年全市征集家风故事,地方媒体辟出大版面、推出专题片多方探访名人百姓家风,挖掘传统家风中的正能量,让传统影响现实和未来,扬城百姓回忆、重塑家风蔚然成风。

  “家风故事”大奖给了朱自清孙子朱小涛。他的家风故事讲述朱家一门“崇德尚善,诚以待人”的家风。“祖父在教育子女方面始终‘得计划着让他们渐渐知道怎样去做人才行,要培养他们基本的力量——胸襟与眼光。’”朱自清病逝前两月在身体极度虚弱、家境艰难的情况下,依然拒领美援面粉。朱自清的弟弟是曾任上海交大校长的朱物华,“八十岁时,学校好意派小车接送,拗不过众人,被拥进车中,可车一到家门口,他立即步行返回学校,又步行回家,以示还有行走能力不必乘车的决心”,而朱小涛父辈,兄弟姐妹七八个,几乎个个都有“祖父叔祖遗风”,“如今族人天各一方,虽无专门制定家规家训,但朱家‘荷花一样的清新家风’一直像一泓清澈的溪流,滋养着朱家后人。”

  中国著名画马名家“北徐南戈”里的戈湘岚,其家训为“文章华国,忠恕传家”。“文章华国”意思是做学问乃至任何一件事,要想做得好需要毕生的努力。严于律己谓“忠”,宽以待人为“恕”。“戈湘岚当年一个绰号叫大茶壶,就是为人宽厚,对占他便宜的人一笑了之。”市民杨恒金一直记着母亲看似矛盾的两句话:“碗外的饭捡起来吃”,“碗外的饭不能吃”。第一句是“五六十年代,时刻要我们节约粮食”,第二句是参加工作后的叮嘱:“当了官,有点权,碗外的饭一丁点儿都不能吃。”扬州著名园林个园的大门口,新添了两幅大字:“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唯俭与勤;”“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而这恰是个园主人当年留下来的著名家训。据悉正是市委书记谢正义的提议,这两句家训从厅堂复制到门前,“放在更醒目的位置,目的就是为了弘扬扬州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这两句话已做成旅游产品对外销售。很受欢迎。”扬州宣传部李广春副部长告诉记者。 下转2版

  上接1版 “树不盘不成材,人不学不成器”、“菊香净心、书香传家”、“宁要心宽,不要屋宽”、“早起三光,迟起三慌”、“惯儿不惯学”、“穷不丧志、富不癫狂”……书中描述了很多朗朗上口又朴实精炼的家风家训背后的故事。据介绍,扬州近半年来征集到家风故事上千篇,家规家训500多条,通过集结成册、微博微信、报纸网站,宣传展板,电子显示屏,社区橱窗等多种载体送到老百姓身边。

  除此之外,扬州市各级宣传部门还利用歌舞、朗诵、音乐剧、扬剧、评话等多种形式,轮番演绎身边好人好家庭好家风的故事。18日下午,扬州大剧院舞台上“群众演群众”,一台“扬州好人进万家”优秀节目汇报演出在此上演。宝应的淮剧《甜》获得大奖,讲述的就是一个孝老爱亲的好家风故事。据介绍,今年上半年,扬州文明办以历年来获得各级“好人”荣誉称号的72人事迹向全社会征集以家风为主题的文艺创作作品,这些宣传好家庭好母亲好学生好婆媳的民间作品在今年夏天各个社区的纳凉晚会上逐个登台亮相,好人原型也频繁来到现场与市民互动,台上演好人,台下与好人聊天,近300场纳凉晚会将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润物细无声地送进了千家万户心里。

  如今,邗江公道镇埝桥村家家自立“家规家训”牌匾,挂在家中醒目位置,村头巷尾的墙头文化也成为展示家规家训的风景线。“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后人在江都区郭村镇塘头村于氏姐妹楼里展出的“于氏优良家风展”,现在成了市民驻足学习的好地方。邗江区甘泉街道双塘村84岁老中医李太初,为乡邻义诊20多年。李家的院门上,有一副褪色的楹联:“仁义守法是做人准绳 德才奉献乃立身之本”,匾额刻有“醒悟”两字。李先生修身持家的“大手笔”在他家的大院子里——一座高耸约20米的塔亭,这是他花费10年时间,亲手垒砌的7层塔亭,在塔上镌刻了近万字的持家之道,并起名“醒世亭”,成为扬城传递家风正能量的一道风景。

  本报记者 汪 滢

(来源:新华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