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16日07:07 来源:湖南日报
黄沙镇烟叶收购点工作人员正在对烟叶进行分级。 邓加亮摄
白培生 谭贻笔 周明军 雷捌金 刘从武
9月13日一大早,宜章县黄沙烟草站又忙碌起来了。自从8月8日县里开称收购烤烟以来,每天约时前来交售烤烟的烟农络绎不绝。
长村乡镇兴村种烟大户谭国财,这次又送了9000余斤烤烟过来,经过初检、分级、定级、司磅等环节后,他拿到了当天售烟的进账单,定睛一看:153600元!老谭顿时眯着眼睛乐了。
问及今年的收成时,谭国财乐呵呵地对我们说:“除去开支,今年赚个20多万不成问题!”
烤烟生产,让宜章广大烟农奔上了致富路。
因地制宜壮大产业
位于全省最南端的宜章县,是个典型的山区县,地处南岭山脉中心,境内骑田岭是著名的五岭之一,总面积2142平方公里,耕地54万亩,辖22个乡镇,62万人口。全县南北两端高、中部地势低,水系呈扇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呈阶梯分布。
宜章是烟叶生产老区县,自1964年开始引进烤烟试种,至今已有50年历史。这里自然条件优越,光、热、水、土匹配,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非常适宜烟叶生产。
县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宜章县历年平均气温18.3℃,日照时数约1603小时,无霜期292天,年降水量1392.8mm。烤烟大田生育期(3月-7月份)降水量达780.7mm,活动积温3234℃,日照时数642.3小时,日照率达到32%以上,光、热、水同季,且均在烤烟生长的最适宜范围。植烟土壤大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及溪谷平原上,烟稻轮作,坡度在5-15度,为石灰岩红、黄土壤,土壤PH值为5.5-7.0,表土层含有机质丰富,养分含量处于中等水平以上。在现有耕地范围内,宜章拥有烤烟生产最适宜区域15.6万亩,适宜区域达22.7万亩。
据烟草部门的同志介绍,宜章县生产的烟以橘黄色组为主,叶片疏松、厚薄适中至稍厚,富含油分、弹性好;含糖量偏高,烟碱蛋白质含量适中,内在化学成分协调;具有显著的浓香型特点,香气质好、香气量足、气味醇和、燃烧性好、烟灰灰白,完全符合卷烟工艺配方对优质烟叶的要求。
特别是该县黄沙、赤石、里田、白沙、天塘等乡镇,所产烟叶成熟度好,颜色金黄,质地柔和,色泽均匀饱满,香味醇和,色、香、味俱佳,上部叶可用性高,品质独具南岭山地浓香特色。
1990年以来,在历次全国烟草专家质监评析会议、郑州烟草研究院、全国、全省特色烟叶开发质量评析、湖南省烟草专卖局质量监督检测等各层次评比检测上,专家们一致确认宜章烟叶内在质量优势突出,上部叶可用性高,香气浓郁,内在质量接近云南大理或达到津巴布韦同等级的烤烟质量水平。
为此,从2009年开始,宜章县提出“巩固老区,发展新区,做好烤烟生产这项富民产业”的发展思路,想方设法抓紧抓好。到去年,全县种烟乡镇发展到15个,种烟村发展到125个,烟农703户,合同种植面积扩大到3.9万亩,收购量增加到86518担。全县涌现出了以黄沙、迎春为代表的南部东莽烟区,以天塘、白沙为代表的南部西莽烟区,以岩泉、栗源为代表的莽北烟区,以赤石、里田为代表的东部烟区等4大烟叶生产区域。
今年,面对国家烟叶生产“双控”新形势,县委书记欧阳锋、县长王建球指出,要加强指导,切实保护烟农利益,确保烟叶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打造“莽山生态浓香型烤烟”品牌,力争坐上郴州市产烟县市区的第二把交椅。同时要加快烟叶产业政策扶持,打造宜章烟叶产业升级版。
县里相关部门还与15个种烟乡镇、142个行政村、841户烟农签订了种植3.8万亩、收购9万担的合同。
部门联动扶持产业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近年来,宜章县通过积极争取,整合烟草、农业、农开等涉农资金,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在烟叶主产乡镇和村为主要建设区域,“突出重点,整村成片推进”,全力改善烟叶基础设施。该县烟草部门先后投入1.2亿元,其他涉农部门投入1.26余亿元,其中国土6721.3万元、农开2137.6万元、水利1725万元、财政1423万元、电力331.5万元、农机169.3万元,极大改善了烟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到2013年,全县新修排灌沟渠411条,总长178.25公里,提灌站3个,塘坝19个,机耕路7.19公里,烟水配套项目受益面积2.2万亩;新建密集烤房2972座,烘烤工场6个,烟叶烤能达到4.4万亩;建设育苗工场9个,供苗能力达到4.4万亩;配置农业机械897台套,机械化作业达到60%;建设标准化烟站收购线8条,烟叶收购能力达到10万担。
今年,县里又投资2607万元,在龙塘、平原和千家岸3个片区,实施了建设规模为10020亩的基本烟田土地整理项目,共惠及6个乡镇、15个村。
“目前烤烟进入到烘烤、收购的关键时期,烘烤有要诀,要注意……”记者在里田乡上渡村采访,只见烟农陈小龙趁吃饭的“空隙”看起了“电视”。他说,搭帮烟草局和电视台,去年录制了烤烟生产技术指导短片,每到关键时期,他就拿出短片来看看。“这关系到一年的收成,千万不敢大意!”
“是的,有了烟草等部门的关心,我们在家就能学种烟技术,种烟真是越来越轻松了。”今年种植烤烟300亩的种烟大户谷文彬深有感触地说,由于种植面积大,烤烟移栽及大田管理的各个阶段都要请四五十个工人,以前因为担心工人们不懂技术,害怕费时费工还管理不好,每次下田前要专门邀请烟草站技术员组织工人们开展培训。现在,只需要打个电话,告诉工人们在技术指导短片播放时,在家认真学习观看就可以了,不仅简单方便,而且效果更好,成本更低,真是事半功倍。
基础设施逐年改善,技术指导优质贴心,极大地调动了烟农的种植积极性。
从2009年到2013年,全县种烟乡镇增加了3个,种烟村增加了61个,合同面积由8500多亩增加到了3.9万亩,增幅为355.52%;其中10亩以上大户增加了319户,增幅为180.23%;大户种烟面积在全县的占比提高了43.7个百分点,户均种植面积增加了46.49亩,增幅为517.71%。
烟叶种植效益也逐年提高。2009年,全县烟叶收购均价每担768.45元(不含扶持费),烟叶产值2300.87万元,烟叶税415.68万元。
到今年,全县烟叶收购均价可达到每担 1319.48 元(不含扶持费),烟叶产值可达14200 万元左右,可望实现烟叶特产税 2200万元以上。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烤烟产业在充分利用农村土地的同时,还带动了农村闲散人员务工。据县烟草部门的工作人员测算,仅烤烟产业,每年可给农村注入5000万元以上的劳务费用。
黄沙镇金叶合作社理事长黄学勇告诉记者,该镇大黄家种植了1000来亩烤烟,今年请临时工“帮忙”,至少要花120万元。
创新发展稳定产业
从年种植0.85万亩到3.9万亩;从年收购2.6万担到9万担,短短几年时间,宜章烟草产业发生了质与量的升级。透过其稳健的发展步伐,其创新做法亮点频闪。
——白沙发展新模式。当前,受自然条件和制度环境制约,农业发展逐步转向大户农业,它既摒弃传统农业的分散落后,又有别于现代农业的高度集中和全面先进高效,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必要过渡阶段。基于这种认识,2012年,宜章县通过“外引内培、要素流转”,在白沙圩乡着力培育15-50亩的种烟大户,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一举发展种烟面积2911亩,烟农47户,户均种植61.94亩。
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既强调规模适度稳健,又避免了盲目发展。成功后迅速复制扩展到笆篱、天塘、一六、岩泉、栗源、关溪等新区和黄沙、迎春、赤石、里田等老区乡镇,使得新老烟区观念共振发展共荣,被宜章乡镇干部和烟草部门员工传为佳话。
——散烟收购新模式。为了更快更好地收购烟叶,保障烟农利益,宜章县将烟农环节的“成熟采收、鲜烟分类编杆、烘烤、回潮、分组、预检、标识、储运”等安排在密集烤房群集中进行;将“验证、定级、复检、工业认同、司磅、结算、成包、调运”等环节安排在烟草站集中进行。实行“烟农环节”与“烟站环节”分段集中运行,时空分离。
这样一来,极大地提高了收购时效,并得到了烟农的普遍认可。2011年,该县在白沙圩试点散烟收购,当年示范点收购散烟863.128担,仅占全县收购量的2.15%,去年在全县各收购站线全面推广,收购散烟86518担,占全县烟叶收购量的100%。
——“五位一体”技术服务新体系。宜章县技术推广工作者坚持“从生产实践中来,到生产实践中去;从烟田烟农中来,到烟田烟农中去”的创新理念和工作作风,构建了县—乡—村—站—合作社等“五位一体”的技术服务新体系。
在生产实践中,他们提出了“稻草覆盖集中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K326控青提质专项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研发课题,其中“烤烟优质丰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等4项成果已通过专家成果鉴定,3个项目成果获得了郴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去年该县2个新品种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推广浓香型良种K326专项栽培技术示范1.5万亩;上部烟5-7片集中熟采、饼肥增香、烟夹编烟等实用技术已逐渐为广大烟农接受。
在技术培训上,突出专业化,实行全员全程全覆盖。县里每年都要组织技术培训五、六期,从生产发动到备耕育苗、大田移栽、大田管理、成熟采烤,各个环节都组织举办相关技术培训,培训对象为职工、技术员、合作社成员、种烟大户及乡村干部。将专业化育苗、专业化植保、专业化烘烤、专业化分级作为技术培训的重点和新方向,并实行县、乡、村、站、合作社五级联动,共同抓好技术培训和推广……
“发展得了,控制得住,收购顺畅,不得不服!”难怪最近邻县的烟草同行们在参观宜章烤烟产业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
(来源:湖南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