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10日10:59 来源:广州日报
地铁公园前站,地铁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对包裹进行检查。 记者庄小龙 摄
在家可以随便,出门必须讲究。一句通俗的话,道出了文明乘车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广州市以深入开展文明乘车活动为切入点,深化礼节礼仪礼貌教育,大力倡导和培育崇德向善、礼让互助、文明友爱的社会风尚。市民参与评选文明亮点,地铁和社区结对子宣传文明出行,志愿者走街串巷播撒文明礼仪,一项项“接地气”的活动拉近了老百姓和文明的距离。
让广州老百姓自己来评选“市民10大文明亮点”,使文明乘车成为市民行为习惯。为深化公民道德教育和市民文明礼仪教育,广州市文明办、广州日报社联合组织举办“文明习惯逐个数”主题活动,包括“感动我们的文明细节”征文、招募“城市文明监督员”、评选“广州市民十大文明亮点”三大内容。
评选活动中,主办方将文明乘车列为“市民10大文明亮点”的重要候选内容。经过三个月广泛收集统计市民、网民的选票意见,有“敬老扶弱助病残,公交车船让座位”、“自觉投币坐‘公交’,前上后下秩序好”、“排队等候有耐心,先来后到不拥挤”等3条文明乘车行为入选“广州市民十大文明亮点”。
街头巷尾播撒文明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广州坚持每月策划安排一个公民道德修身教育主题,按月分主题开展教育和实践活动。为增强主题月的效果,市文明办每月与一个区县举办现场宣传活动,引领主题月活动在全市各地各行业广泛开展。每年参加主题月活动的市民超过300万人次。
去年12月,广州在全市开展“友爱互助”主题月活动,以“友爱在社区”、 “友爱在车厢”、 “友爱在身边”为牵引,在地铁、公共汽车、出租车等交通行业广泛开展文明乘车礼仪和友爱互助知识的宣传,引导乘客互帮互助、谦恭有礼、文明出行,大力挖掘“最美公交司机”、“最美导乘员”、“最美乘客”,把公共交通场所培育成为宣传文明、传播爱心的流动平台。
候车小站点文明大学校
广州地铁提出,要建好一个平台,通过共建让地铁成为培育文明的大学校。他们依托8条地铁、144座车站,持续开展“和谐随地铁延伸”、“文明出行、地铁先行”系列主题活动,与华南理工大学、华师附中等14所大中院校,越秀区东山街、黄埔区鱼珠街等数十个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共建活动。
最近两年,共有10多万大、中、小学生到地铁做志愿者。可以说,每招募一名志愿者,就为地铁培养一名文明乘客,为社会培养一名文明市民,并带动城市的文明进步。通过地铁志愿服务这个平台,市民更加珍惜地铁的文明,维护文明的地铁。
广州地铁成立了由15000多名志愿者组成的、全市最大的“亚运城市志愿者服务总队”,累计开展22万人次志愿服务,确保亚洲盛会安全顺畅,擦亮了地铁志愿者品牌。
目前,重大节假日、重要活动、重大客流,都有地铁“红马甲”亮丽的身影,他们引导乘客有序出行、先下后上、排队候车,纠正乘客不文明的行为,鼓励为有需要的乘客让座。
文明乘车渗入广州肌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营造社会文明乘车氛围,虽是个大工程,却是从小处着手,从点滴做起。广州,正是通过点滴的文明行为培养,形成当前良好的文明乘车氛围。
一直以来,广州以深入开展文明乘车活动为切入点,深化礼节礼仪礼貌教育,大力倡导和培育崇德向善、礼让互助、文明友爱的社会风尚。具体说来,对于文明乘车这项大工程,广州是如何“施工”的呢?
首先,一马当先,引导文明。早在2005年,市文明办组织编印《广州市市民礼仪手册》,将礼仪细化成逐篇逐段逐行的言语表述,成为当时全国首创。怎样才算文明乘车,自此有了白纸黑字的规范,民众也有了无声的“文明导师”。
其次,志愿文化,强化文明。志愿者是广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主要交通路口、公交站台,都可以看见统一着装、佩戴、装备的志愿者,引导市民、乘客遵守交通规则、排队上车、主动让座。一个志愿者带动一群人,文明之风因此延展开来。
最后,活动多样,丰富文明。一方面,线下活动常抓不懈。广州坚持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月活动、 “让座日”活动、举办“广州好人、寻找最美乘客”活动,让乘客成为文明常客。而“友爱在车厢”活动已成为有口皆碑的服务品牌;另一方面,线上活动异彩纷呈。通过新媒体征集文明乘车的“正能量”,故事、摄影、漫画……新颖的传播方式在年轻群体中广受欢迎。据不完全统计,在广州日报官方微博上微故事、图片、漫画作品,转发量达10万余人次。
如今,在羊城的每一个角落,人们都可以看到公交巴士“友爱”关怀的身影,都可以感受到“友爱在车厢”的贴心服务和文明新风。文明乘车,薪火相传。(广州日报)
(来源:广州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