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
近年来,一些“落马官员”或多或少都在当地有着这样那样的绰号。透过这些带着戏谑色彩的绰号,往往能“窥斑见豹”,寻到贪腐官员“东窗事发”前的行事风格和性格特点,也能读出当地群众对其“是非功过”的评说。这种“坊间口碑”往往寥寥几字,便将一个腐败官员“丑态陋行”刻画无遗。(2014年9月7日新华网)
毫无疑义,绰号,乃浑号、外号是也。绰号是对人的相貌、性格、品行等方面主要特征的形象概括,譬如:原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牛玉孺的“孺子牛”、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的“为民书记”、原河南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的“公仆局长”等绰号,浸润着老百姓朴素真挚而又浓烈甘醇的情感,表达了他们对“清官”的挚爱。
相比之下,老百姓送给贪官的绰号,不仅表达了他们对“贪官”的切齿痛恨,也活画出了一个个腐败分子的贪婪嘴脸和置党纪国法不顾的罪恶行径。譬如: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大拆大建,被南京市民送上“季挖挖”“推土机市长”和“砍树市长”等绰号;原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在其担任成都市市长、市委书记期间,因为拆迁而被成都市民称为“李拆城”。原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秀“简朴”,坊间将其戏称为“六百帝”。原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公安局局长武长顺,坊间人送绰号“武爷”,他“秀”的则是“江湖义气”。还有原四川雅安市委书记徐孟加,被举报称其贪腐、淫乱、以权谋私,因其“钱多、房多、女人多”被坊间戏称为“徐三多”。原湖北天门市市委书记张二江被称为“五毒书记”,坊间传他“吹、卖(官)、嫖、赌、贪”五毒俱全。
由此观之,民心是杆秤,刻在心碑口碑上的民意鉴定,是非分明,字字是金,形象地勾勒出了每个贪官的特点,有的甚至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向公众公示了贪腐官员一颗颗龌龊的灵魂。
也正因如此,笔者认为,坊间绰号是党员干部在百姓心目中形象的集中反映,也是一种民情、民意、民怨的直观体现。什么样的绰号,就能折射出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灵魂。
所以,各级党员干部要把坊间绰号当成是震耳欲聋的“警示钟”,心存敬畏,敬畏百姓,敬畏法纪,敬畏权力;心存坚守,坚守光明,坚守豁达,坚守清贫;心存谨慎,“慎行”,“慎友”,慎微,慎初。特别是各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要把坊间绰号当成是不请自来的“举报信”,在考察了解干部、查处问题贪官时,要正视这种入木三分的民意符号,从“杨半亿”、“三光书记”、“五毒书记”等路人皆知的“秘密”中破解出“腐败密码”,加大对问题官员的查处力度,真正做到办理一案、警示一线、教育一片,从而使各级党员干部增进对贪欲的怕,对行为的慎,做一个远离腐败的人。
相关专题 |
· 林伟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