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08日03:11 来源:北京日报
赵晓义朗诵特朗斯特罗默诗作《哀伤贡多拉》中的俳句选段。 实习记者 徐颢哲摄
本报讯(实习记者 徐颢哲)中秋前夜,明月当空,在中华世纪坛南广场,当一位满头银发、一身白色西装的老爷子用瑞典语缓缓朗诵完自己的诗作《情歌》时,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84岁高龄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诗人谢尔·埃斯普马克,参加了由首都精神文明办、海淀区委区政府等主办的第六届“诗意中国——中秋国际原创诗会”。主办方还邀请了意大利、西班牙、美国、埃及以及港澳地区的多位诗人,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月亮”为主题,在月圆之夜分享他们的原创诗歌。
在昨晚诗会开始前,天公并不作美,淡淡的月影时隐时现,埃斯普马克也不无担忧地用英语说:“我大老远在中秋节来到中国,但月亮在哪里呢?”不过,他的忧虑并未持续很久,诗会开始后,“煞风景”的云层逐渐散去。当埃斯普马克上台时,东南方的夜空中已是一轮圆月助兴“诗意中国”。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因为身患重病没能来到现场,但他特地为本次中秋诗会选送了自己描绘月亮的诗作《哀伤贡多拉》中的俳句选段;埃及诗人赛义德·顾德先用中文,随后用英文朗诵了自己的诗作《生命》,在月光下深情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而意大利汉学家康斯墨则用一首七言诗《心途》表达了自己远离故土的思乡情怀。
此次诗会吸引了一千多位观众,既有来自海军和空军的战士,也有普通的北京市民。一位带着孩子前来的市民一直拿着手中的相机拍照,他表示,这种呈现不同国家诗歌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希望能培养孩子读诗的习惯。
(来源:北京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