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有事就去“三农法治堂”

2014年09月07日01:31    来源:江西日报

原标题:有事就去“三农法治堂”

  本报记者 李耀文

  自2012年以来,抚州市临川区在全区农村广泛设立“三农法治堂”,积极营造农民学法、知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到2013年底,“三农法治堂”已覆盖全区396个村,覆盖率达100%,普法群体达8万人次。如今,“有事就去‘三农法治堂’”,成为临川农村的法治新时尚。

  五年纠纷得以快速调处

  8月21日,记者来到临川区“三农法治堂”第一个试点村——孝桥镇龙湾村。在龙湾村委会,法律学习室、依法调解室、法律服务室占了村委会一半的办公场所。调解室内,印有主持人、调解员、当事人等的牌子依次排开。

  说起“三农法治堂”的作用,龙湾村党支部书记辛克琦讲起了一个小故事。

  家住龙湾村十组的60多岁村民刘名(化名),因为村小组决定要在其住所旁翻新公厕,五年来一直和小组村民闹得不可开交。2012年,村小组集资强行进行施工,双方发生了肢体冲突,矛盾进一步激化。村委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把双方请到“三农法治堂”。

  村干部依照相关法律对双方进行普法教育,同时提出“合法的依法保护、不合法的坚决驳回”原则,按照法律专业人士提供的法律协议范本签字确认,记录员全程记录调处过程并建立法律档案。让辛克琦没有想到的是,积累五年的纠纷,不到两天双方就签署了协议,至今再没有发生过冲突。截至2013年底,全区“三农法治堂”共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15827件。

  法律学习给村干部自信

  “可以说,当地老百姓来法治堂调解的事,我基本都能提出法律解决依据,最快一个小时就能调解好。”上顿渡镇西邓村党支部书记邓冬龙坦言,现在调解中需要用到的《婚姻法》、《农村土地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信访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与“三农”相关的法律法规,他虽不能逐条背出来,但具体讲什么都清楚。邓冬龙对法律知识和应用的自信,都是来自于法律学习室每季度一次的法律学习。自开设“三农法治堂”以来,全区投入普法宣传费用800万元,培训村级骨干2000多人次。

  邓冬龙能够快速地学习和应用法律,村委会“法制副主任”功不可没。2013年,该区的政法委、组织部、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法制副主任”选聘工作的通知》,从全区范围内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干警等群体中挑选具有法律工作经验的人员,作为村委会“法制副主任”,派往396个村,向村委一级免费提供普法培训、法律咨询等相关法律服务,增强普法的权威性。同时,临川区还在村内聘用“三老”人员即老党员、老模范、老干部600余人,作为用法、护法的调和剂,让“三农法治堂”讲求情与法有效融合,使调解成功率上升到近90%。

  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普法

  临川区普法办在分析群众上访的案例中发现,许多群众上访存在盲目性,不管合法还是违法,出事就找政府。究其原因,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是主要原因。“要切切实实改变农民‘信访不信法’的状况,首先就要让农民知道法律,有法律意识。”临川区司法局局长许龙太说。

  “刚开始向群众普法时,多数人以为这只是一种形式,认真听的并不多。”针对这一情况,有着20多年公益律师经验的上顿渡镇西邓村“法制副主任”吴瑞林,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设计讲课内容,特别是针对当前纠纷调解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并提供电话以便乡亲们提出有关法律咨询。“大家从这里学到了有用的法律知识,才愿意认真听。”邓冬龙对这一做法很是认可,“向百姓讲法律,要讲和他们利益相关的,能听得懂、听得进去的,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去普法、用法是关键。”

  【记者手记】

  临川区针对广大农村地区推行的“三农法治堂”,处理的都是村头巷尾的小事,但是有了“三农法治堂”,就相当于把法治理念搬进了村,把法治意识种在了田间地头。以“法制副主任”宣传和维护法律的权威,以农村“三老”辅之以道德的润滑,达到情与法的有效融合;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普法,站在农民的立场去讲法,让老百姓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学法、知法、用法的益处。

(来源:江西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