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追寻小平足迹

2014年09月04日14:5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没有哪一个人的人生,能如此跌宕起伏,从中国西南一个小村的呱呱落地,到世界东方的巍巍屹立。

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命运,能如此沧海桑田,从百余年前的深重灾难,到今天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您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小平,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倍加思念您。于是,追寻着您的足迹,我们走进牌坊村,重走长征路,再踏改革征程。于是,我们写下文字,感念心间:

感念您的勇气,无论是热血少年的远渡重洋,还是古稀之年写下的春天诗篇;无论是雪山草地间的艰难跋涉,还是三起三落的浮沉历练……

感念您的智慧,战争年代的运筹帷幄,和平时期的振兴发展;外交舞台的非凡魅力,民生大业的孜孜不倦……

感念您的功勋,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为改革开放新征程的拓荒……

更感念您的情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如此朴素,又如大山般的伟岸……

追寻您的足迹,踏遍您深深眷恋的这片故土,我们真切地知道,最好的纪念就是牢记您的嘱托,继承您的遗志,把您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繁荣、更加和谐。

追寻您的足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之深,则行之远”,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开拓创新,走出四川跨越发展的新路,开创四川发展新局面。

追寻您的足迹,“发展才是硬道理”——加快发展仍然是我们最强烈的期盼。我们凝聚共识,汇集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万众一心奔小康。巴蜀大地已然奏响了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最强音。

追寻您的足迹,“改革是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天改革要啃最难啃的骨头,再难也要向前推进,这是不能背叛的历史使命,也是不能改变的前行方向。“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您30多年前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仍是我们今天全面深化改革无尽的精神支持。

追寻您的足迹,“凡是于人民有利的事情,无不尽力提倡与实行”——您用一辈子躬身践行实现着这个承诺,也理当成为党员干部的执政情怀。今天的四川,尽管扶贫解困还很艰难,全面小康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牢记宗旨、心系群众,挂念民生、攻坚克难,就一定能让9000万川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创造出属于每一个人的幸福与美好。

追寻您的足迹,“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我们直面各种挑战、自我革新、刮骨疗毒,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我们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践行“三严三实”的要求;我们学先进,找差距、查不足,争做人民信赖的好干部。在党旗的引领下,汇聚起坚如磐石的力量……

追寻您的足迹,是为了更好地出发;追寻您的足迹,我们永远在路上!

成长岁月

地灵人杰 蜀地少年

记者 雷怡安

1904年8月22日,在中国四川广安的牌坊村,诞生了一名男婴,父亲邓绍昌为他取名为邓希贤。

在川东北这个小村子里,邓希贤度过了他简单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那时的中国苦难深重,民不聊生,仁人志士们怀揣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一次又一次与旧世界进行着抗争。在这样的大风潮大背景下,年仅16岁的邓希贤离开了故土,开始走向一条新的人生道路。

广安,四川东北部一座古老的城市。

在历史上,广安是人才辈出之地,汉有名将庞雄,宋有鲁国公安丙,明有户部尚书王德完,清有名将李准。

三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广安保存下了丰富的人文史料。

三千多年的风雨变换,广安涌现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

三千多年的精神传承,这座古城的人们有一股敢闯敢拼的劲头。

当长镜头被慢慢拉近时,人们会发现三千多年后,历史的车轮并没有停住脚步,而愈发的精彩和传奇。

百年树,百年史

2014年,盛夏,我们再一次走进牌坊村,村头两棵榕树相对而立、茂密参天,伸出来的枝丫交错盘绕。这棵树有100年的历史了。

百年的树龄见证了一个村子的起起伏伏,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潮涨潮落。而百年历史如渠江水一样长流不息,带走了两岸的沙石和草芥,留下来的注定要被这个时代所铭记。

1904年8月22日,盛夏。在距广安县城20里路的协兴牌坊村,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村子的宁静,这名邓家男婴的出生对于这个三代单传的家族来讲意义重大,让这个家族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

邓家希望这个男婴将来能够像先祖一样光耀门楣,建功立业,于是给他取名为邓先圣,后来由于私塾老师说这个名字对于祖先略显不敬,于是又给他取了学名邓希贤,这个名字他用了18年。

翠竹深深,凉风习习,邓小平的童年伴随着三合院外一枯一荣的竹林一年一年地度过,三合院后来被人们称为邓家老院子。三合院由邓小平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三代相继建成,幼年的邓小平就生活在这和睦的大家庭里。

继承着祖上敢拼敢闯的精神和这座古城千年来积淀而成的温润气质,邓小平从小就性格鲜明、不拘传统、乐于助人。

从私塾到新式学堂

1910年,刚满6岁的邓小平进入了附近翰林院子发蒙读私塾,开始了他的学生生涯。蒙童的功课主要是读书写字,教材是《三字经》《千字文》等以识字为主的启蒙读物。乡间私塾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和乡土适应性,成为那个时代乡村儿童接受教育的首选,三代单传的邓家坚信只有读书才能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一年后,邓小平离开私塾,进入了协兴场首创的北山小学堂读书,开始接受新式教育。

原北山小学堂位于协兴镇老街,距离牌坊村5华里。行走在协兴老街,两边古老的街房相互偎依,古朴的梁、柱、础、片片小青瓦,显露出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无论作为交通要道的协兴场如何发展变化,这条老街始终保留着当初的原汁原味。

走进这所由邓小平父亲邓绍昌和几名开明绅士于1909年共同创办的北山小学堂,学堂的原貌依然保留。青石板路、木质结构的学堂,虽然早已成为了供人们观瞻的纪念堂,但风貌犹存,身处学堂间,耳旁依稀还能听到学童们朗朗的读书声。

据当地老人讲,少年时代的邓小平读书十分勤奋用功,在北山小学堂学习的四年时间里,除一次因生病缺了几天课外,从未旷过一天课,无论酷暑,还是寒冬;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从未影响他去上学。

离乡,人生的另一条路

在家乡的这些年,邓小平从孩童变成了少年,家乡的平静安宁让邓小平过得充实而愉快,而那时的中国正酝酿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

从广安到重庆,水路漫长。渠江的水淌了多少年,渠江的纤夫号子喊了多少年,它记录着这个民族贫困的历史。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由一批留洋人士倡导的爱国运动达到高潮,由蔡元培、吴玉章倡导的留法勤工俭学班遍布全国,1918年重庆商会会长汪云松在重庆夫子祠开办了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而当时,邓小平正在广安读中学。

身处重庆的邓绍昌写信回老家广安,让儿子邓小平也来重庆参加这个留法预备班。当时,在爱国热情的感召下,广安已经有不少志士仁人决心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求如何救国的答案。邓绍昌作为爱国开明人士,同样也期望自己的家族能够出一位有作为的人物。父亲邓绍昌的主张和母亲淡氏的不舍引发了家里的一场争论,但最终母亲淡氏忍住了不舍,同意了丈夫的决定。

谈起当时临别时的情景,邓小平的表弟淡文全依然很动情,70多岁的他说自己当时还未出生,并没有亲眼见证,但从长辈们的言谈中,他了解到全家人在送别邓小平的时候,家里给他开了欢送会,因为邓小平家的条件不是很好,于是淡文全的母亲和其他亲人都给了邓小平一些盘缠。

带着母亲的不舍、父亲的期盼和亲人们的祝福,邓小平身挎一个小包袱离开了老家踏上了去重庆的船。16岁的邓小平只是想着外出学点本事,再回到老家振兴家业,却不料这一走再也没有回来过,而他的人生也在这历史的起起伏伏中走向了一条新的道路。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