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炎帝之火 文明曙光

2014年09月02日07:33    来源:湖南日报

原标题:炎帝之火 文明曙光

  ■编者按

  湖湘大地,自古山川秀美!从来人物风流!

  流淌在湘人血液里的湘学因子,其起源何处?为何产生?有何意义?在今天又该如何传承发展?

  八月如火的季节,由省委宣传部指导,省社科院、省湘学研究院承办的“湘学溯源媒体行”活动,经6市2700多公里,走近8位湘学人物……这些追问和寻觅,既是一段自我认证的旅程,也是一场激发文化自信和自觉的心灵洗礼,更是我们今天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之本。

  从今日起,本报推出“湘学溯源媒体行”系列报道,请您和我们一道细品其中的馨香。

  本报记者 欧阳金雨

  出长沙,往东南二百八十余里,历时三小时。“湘学溯源媒体行”的第一站,走近了华夏农耕文明之始祖——炎帝。

  或许是一种灵感,一种神韵。

  当我们走过阙门、五谷柱、鹰鹿广场,阴雨的天空骤然放晴,炽热的地面升起袅袅水汽,眼前的炎帝陵仿佛置于仙境当中。

  当我们凝神屏气、顶礼膜拜地再走近他、聆听他、仰视他,心中轰然回响起一个悠长的声音:自炎帝神农始,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生生不息!

  巍巍圣祖,懿德难忘。漫步咏丰台,随行的炎帝陵管理局局长朱建军说起炎帝八大功绩如数家珍:“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辟市场;治麻为布,制作衣裳……通俗点讲,炎帝让当时的人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医药、有农具,还能上市场、听音乐,唱丰年。”这些都是开天辟地的演绎,是炎帝神农氏为中华民族发展、繁衍生息作出的奠基性贡献。

  踅转身,一路经神农大殿、祭祀广场,穿“龙门”入午门,过炎帝殿至墓碑亭,拜谒炎帝陵墓。袅袅青烟飘向云霄,媒体团的70后、80后们一同缅怀始祖泽被万代的功绩。

  “炎帝精神”到底是什么?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研究员曹敬庄先生现场为我们作出了解答:“炎帝精神,即所谓‘四大精神’: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精神,勇于进取的开拓创新精神,厚德载物的民族团结精神,为民造福的崇高奉献精神。”

  这些精神,不正是湘学的先声、源头吗?湘学倡导的是什么?有人说是“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百折不挠的顽强品格,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意识”。湖南精神”是什么?经过大讨论,最后归结为“忠诚、担当、求是、图强”。这些,无疑都是炎帝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站在炎帝陵前久久沉思,记者注意到,陵前的祭祀一直没有间断,祭拜者大多是年轻人。面对此情此景,朱建军局长感概万千:“年轻人应该从了解炎帝时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和谐的生态、繁荣的经济、辽阔的疆土和强大的国防中获得启发,从而更加尊祖爱国、心怀感恩!”

  苍松翠柏间,炎帝陵独有一番雄姿伟岸;神州大地上,炎帝神农文化正是激励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支柱。

  ■链接:

  炎帝神农氏

  炎帝姓伊耆,名石年,号烈山氏、厉山氏。他生于烈山(今湖北随州),长于姜水(今陕西宝鸡市境内),为上古时期姜姓(炎帝)氏族部落的首领,与黄帝部族的聚居地岐水相邻。炎、黄两个部族先后沿黄河东下,发展为中原地区华夏部族联盟。后来,炎、黄两个部族又发生战争,有一部分炎帝族人离开黄河流域南下,迁徙到长江中游和洞庭湖南北。从此,在湖南有了“炎帝”。

  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蚩尤并尊为中华民族的三大人文始祖。

  今天的株洲炎帝陵被誉为神州第一陵。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