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冉
近年来,由于机关单位的人员编制紧缺,出现了办事人员大量借调的现象。尤其是在基层,人事管理相对来说不严谨,党政机关对一些刚刚分配来的大学生公务员更是亲睐有加,这些年轻的小同志还没来得及到自己的工作单位报道,就被“截留”下来为组织做贡献。
其实,在笔者周围借调现象很普遍,从借调单位来讲,借调有为的年轻人来工作,不仅不用发工资,又无需承担培养责任,很是实惠;而从被借调单位来说,虽然需要调整人手接替相应岗位,但面对上级权力部门亦无可奈何,实在不行,招用临时人员也是“流水不腐”。而作为当事人,由于不懂“游戏规则”就只能听从上级安排,充当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面对如此的亲娘不亲,后娘不爱的境况,他们只能默默地感叹流泪。
许多被借调人员都觉得,借调生涯就是一场历练,常年不在本单位工作,已经失去了各种晋升提拔的机会,所以为了将来能够留在借调单位,就只能工作更卖力。毕竟,只有领导满意,才有机会正式调入上级机关,也才能避免“漂”在机关里的尴尬。但事实往往事与愿违,借调人员往往干得多,得的少。面对僧多肉少的现状,有的人忍受不了寂寞就走了,还有的心存希望继续埋头苦干。但是如此这般的借调,不仅让这些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渐渐失去了以往的工作激情,还助长了机关人浮于事的作风。
尽管中央曾三令五申严禁机关借用人员,也进行过几次清理,但机关单位里借用人员现象始终未能遏制。笔者认为若想彻底根除这种现象,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从借调单位入手,避免“非必要借调”的蔓延,加强本单位人员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下大力度培养本单位人才。借调人员治标不治本,与其到处借人不如自己有人好使用。其次,借调人员所在单位要把好自己的“机关大门”,彻底封锁上级机关无任何要求的借调,对自己单位的人员要进行相应的管理,不能说借就借。最后,理清编制,增加公开选拔的计划,把机会和编制留给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变借用人才为引进人才,不打制度的擦边球。多管齐下,切实让借调人员真正的有依有靠,不再默默地流泪流汗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