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玥
备受关注的手机实名制,于9月1日迎来了“推行四周年纪念日”。据悉,自2010年开始全面推行起,手机实名制便成为关注焦点。特别是有关部门四年来响亮的口号与承诺,更是令整个社会期待不已。但遗憾的是,手机SIM卡消费市场的现状依旧混乱不堪。这犹如一盆冷水,直接浇灭了社会公众对手机实名制的热情。真是应验了那句老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然手机实名制还在继续推广,但社会舆论却难以认同。(2014年9月1日 新华网)
从现实来看,手机实名制的“硬规定”,的确遭遇了“软执行”。在北京市朝阳区安立路上,多家报刊亭和商铺均可以销售无需实名注册的联通、移动SIM卡。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其中的某些商铺离中国移动营业厅竟然不足百米!在“灯下黑”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手机实名制自然变了味道。其导致的结果不言而喻:诈骗电话、色情信息如同脱缰的野马,对整个社会进行“无节制、无底线”的骚扰,让诚信体系和正常秩序都饱受其害。因此,面对被寄予厚望却让人屡屡失望的手机实名制,社会舆论当然会愤怒和指责。
但指责也好,愤怒也罢,我们不能只顾着发泄情绪而忽略几个问题:那些无需注册的SIM卡到底从何而来?那些运营商为何允许这些SIM卡入网激活?那些监管部门为何没有予以制止?有观点认为,运营商的不善管理难辞其咎,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加大了监管难度,而通信消费市场的鱼龙混杂,更是让手机实名制缺少“生根发芽”的“土壤”。但笔者认为,这只是表面原因。要想彻底解开上述疑团,必须要对其根源进行深挖。
那么根源是什么呢?是利益!手机实名之所以“乱象丛生”,完全就是因为利益两个字在“兴风作浪”。客观来讲,近年来运营商的确因“利益”而苦恼不堪。先是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应用异军突起,使运营商的收入“缩水”不少。民营资本进入通信领域后,注重打造灵活度高、吸引力大的170等号段,也来和运营商“抢饭碗”。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让运营商坐立难安。所以,为了最大限度争取客源,运营商选择了“摆平”手机实名制这个“拦路虎”,以此来降低消费门槛。所以,五花八门的入网激活渠道便应运而生了,再加之监管部门面对新式营销还“无据可查”,其混乱也就不可避免了。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找到了“病根儿”,那么有关部门开出的“药方”是否“对症”了呢?令人失望的正在此处!四年来,有关部门只忙着治标,却忽略了治本,从而让手机实名制“久病难愈”。笔者认为,与其将精力放在对运营商进行道德教育,期待其自身净化或者对违规操作者予以罚款等治标努力上,倒不如通过完善法制建设予以治本。
那么相关法制建设该如何完善呢?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现实薄弱环节为导向,堵住漏洞才是正途。比如,出台通信行业管理办法:对执行手机实名规定“阳奉阴违”的运营商除了巨额罚款之外,还要吊销其执照,使其永远不得再从事通信行业;严肃追究其上级授权者的管理责任。再进一步,出台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办法:对被泄露的公民信息追查源头;对开户信息流转的各个环节实行“首问责任制”,确保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更深一层,出台信用等级评定办法:以手机实名制执行情况以及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情况作为主要依据,通过用户评价和监管调查等方式,来对所有的运营商进行信用评级,并制定淘汰机制,从而让那些心存侥幸的运营商“不敢越雷池一步”。
当然,治本的药方虽然开出了,可也不能将治标手段弃之不用。需要看到的是,提升运营商的法律意识和行业诚信意识,对于规范其操守不无益处。保持强而有力的监管态势,更能够对那些宵小之辈起到震慑作用。要知道,法律制度再完善,如果没有日常的管理和执行,那么也终将是“纸上谈兵”。
手机虽小,却是检验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手机不实名,那么就会变成害人不浅的“手雷”。相反,如果能够在“制”上下功夫,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不但手机实名得以落到“实处”,通信行业还能够得以规范,公民隐私更能够受到保护,真可谓一举多得。若能如此,则是发展之福,社会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