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29日03:32 来源:重庆日报
卞修武。 特约摄影 苏思
日前,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通令,给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病理科主任卞修武记二等功。
“从1987年至今,我其实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研究肿瘤里的血管。”8月28日,卞修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总结着。
就这“一件事”,他坚持做了27年。
曾经只有一个人的“战斗”
“昨晚又在这儿熬到凌晨4点。”见到卞修武时,他指着办公室的沙发笑着说。
为了他的“肿瘤血管生成机制及其在抗血管生成治疗中的应用”项目,卞修武经常大半个月不回家。
1987年,刚成为博士研究生的卞修武看到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弗克曼教授关于“要减少肿瘤血管生成,‘饿死’肿瘤细胞(抗血管生成治疗)”的论文,茅塞顿开。那段时间,他发疯似地天天泡在图书馆找各种文献。还不辞千里,到上海、北京查阅相关资料。
他开始聚焦与肿瘤细胞交织在一起的形态各异的血管,并将肿瘤血管分布最为丰富和复杂的脑胶质瘤作为研究重点。那时,国内还没有人对这方面有研究。
“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离不开血管为其输送养分。只要阻断了这些‘补给线’,就能防止癌细胞的生成和转移。”卞修武解释说。
然而,科研之路是艰辛的。从1991年课题正式立项开始一直到1995年,除了老师的指导,他都是一个人默默地做着这些事。
受邀到美国健康研究院做学术报告
显微镜下无数个日夜的苦熬后,卞修武有了自己的科研团队。
他们对5万多例肿瘤标本病理切片进行逐一分析,对多类型肿瘤微血管形态、结构及免疫表型特征进行了病理学研究,总结提炼出肿瘤微血管的8种不同类型,发现它们与肿瘤分类、分化及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最终,他们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肿瘤微血管构筑表型异质性”概念,认为不同肿瘤之间,血管存在差异性,不能用同一种药物去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
这个研究吸引了世界医学界的目光,把肿瘤血管生成和抑制血管生成研究带进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002年,卞修武受邀到美国健康研究院做专题学术报告。在他的牵头下,西南医院与该所还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如今,西南医院病理研究所已经走在国际科研的最前沿,甚至可以和美国健康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并驾齐驱。
研发的抗癌药物有望2016年临床应用
卞修武并没有就此止步。
从2004年起,他和他的科研团队展开了一系列原创性肿瘤研究。
“如果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药物,那将为更多的患者提供生存的机会。”卞修武说。
有了这一新的研究思路后,卞修武团队根据其基础科研成果,进行药物试验后研发的抗癌药物,顺利完成临床前研究。“按照计划,该药物在2016年有望实现临床应用。”卞修武告诉记者。
2012年,由他主导的这项“肿瘤血管生成机制及其在抗血管生成治疗中的应用”的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