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时代先锋

(时代先锋)

一心为民 清廉如水——追记湖北黄石老鹳庙社区原书记刘伦堂

记者 付 文

2014年08月28日09:3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年6月29日,在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老鹳庙社区,数百名群众冒着滂沱大雨,自发前来为村支书刘伦堂(见图(左一)。柯 恒摄)送行。

25年前,老鹳庙是个穷地方:2400多村民只有600亩菜地,人均耕地也不过三分;乡亲们日子过得紧巴巴,村里也欠了一大笔债。在刘伦堂的带领下,而今,老鹳庙成为生产总值过亿社区。

担任村支书25年来,刘伦堂始终心系百姓、忠于职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

“只要乡亲们富起来,我就赚了”

1985年冬,担任老鹳庙村村委会副主任的刘伦堂创办水泥厂,每年为村里带来10多万元收入。因为工作能力出色,他被选调到乡企业公司任经理。

到了1989年夏天,老鹳庙发展遇到瓶颈:前些年红红火火的水泥厂因经营不善亏损严重而停产;投资300多万元的彩色水泥厂,因产品褪色用户纷纷退货而倒闭。村里人均负债达1500多元。

当时,村里党组织软弱涣散,群众想到了刘伦堂。他们联名给肖铺乡党委写信,要求派刘伦堂回到村里当支书。他二话不说就回来了。

刚回到村里,刘伦堂就拿出省吃俭用的800元积蓄和找亲友借来的500多元,并发动乡亲集资。

在回村工作的第十三天,他筹集到了3.5万元救急款,让停产半年的水泥厂重新点火开了工。“那年冬天下了大雪,刘书记仍然带着我们一起上山用板车拖石头;到了夏天,他自带馒头和水跟着货车到武汉去跑销路。”村民张友说。

凭着一股子拼劲、闯劲和韧劲,刘伦堂使水泥厂起死回生。1990年,水泥厂产值达到128.8万元。趁热打铁,他利用村里丰富的石材办起了建材厂、碎石厂、三磷灰厂和建筑队等企业。

1991年底,老鹳庙村还清了所有债务并有大量结余,村里五保户和困难户都有救济金发,村小学也改造了。

“群众的需求,就是对干部的要求”

在老鹳庙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书柜旁挂着刘伦堂走村串户时戴的两顶旧草帽,地上是他下乡穿的一双胶鞋,办公桌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笔记本。

社区主任程冬生介绍,刘伦堂有5种笔记本:日常工作、群众反映问题、群众纠纷、上级领导讲话和学习笔记,“这些年下来,他记了20多本笔记”,其中有一半多都是群众反映的民生问题。

“村里电压太低,150瓦的灯泡跟15瓦的没啥区别,安了稳(电)压器也没什么用,还要靠自家做的煤油灯照明。”刘伦堂的笔记本上写道。后来,刘伦堂四处打听供电局领导的日程安排,跑去“反映情况”。最终,老鹳庙村实施了电改,居民用上了放心电。

一次暴雨过后,附近钢厂的炼钢焦油漂进了群众的饮用水井,一些群众喝不上干净水。

“社区可不可以勒紧裤带过紧日子,拿出钱来引自来水?”刘伦堂征求两委干部意见。但算来算去,还有一二十万资金缺口,于是刘伦堂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请大家出主意。“我们自己的事,自己也应该挑担子。”很快,各项费用就逐一落实下来。当年10月份,老鹳庙自来水管网通达各个居民小组。

同事回忆,刘伦堂经常说,“群众有事不找我们找谁?只要群众找上门,我们党员干部就要帮到家,群众的需求就是对我们的要求。”

“做人一定要清清白白,决不能让人戳脊梁骨”

当“一把手”25年来,刘伦堂经手的社区建设项目上千个,此外还有很多市级、区级的工程,但他从来没有为自己和家人“捞油水”。刘伦堂曾定下“家规”:凡是社区的事,尤其是建设项目,家人一律不得插手。

今年大年三十,刘伦堂开了一个家庭会,“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我担任村支书25年,最看重的是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要做到这样,就要清白做人、端正做事,决不能让人戳脊梁骨!”

弥留之际,刘伦堂从枕头下摸出两张银行卡递到儿子手上:“我的手是清白的,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钱。”他断断续续地告诉儿子儿媳,平时他资助过社区交不起学费的孩子,捐助过生重病的乡亲,还替贫困家庭交水电费。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这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大的一笔钱。”儿媳江四兰说,两张银行卡总共才有3600多元钱。2003年,江四兰想买商品房,去找刘伦堂借钱,可他最终只拿出了几千元。一直认为公公“抠门”的江四兰在看到刘伦堂的银行卡时,才明白公公真没多拿村集体一分钱。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28日 06 版)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