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团聚时刻,祝福北京冬奥梦圆

2014年08月20日07:02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团聚时刻,祝福北京冬奥梦圆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荣誉主席罗格以及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执委和委员与南京体育学院13位奥运冠军及教练员合影留念。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肖 勇摄

  8月19日,南京体育学院会堂。

  14位奥运冠军,49位国际奥委会委员,共同见证着一个不同寻常的时刻。刚刚受聘为南京体院“名誉教授”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为学院走出的13位奥运冠军一一颁发“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运动荣誉奖章”。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为中国摘得首枚击剑金牌、已经56岁的栾菊杰,到20出头就在北京和伦敦两届奥运会上夺得4枚金牌的陈若琳,林莉、葛菲、顾俊、黄旭、仲满……人们熟知的13位奥运冠军和他们的教练员,几代江苏体育人上台领奖。

  而授奖的巴赫主席,一样在奥运史上留下美名,他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获得男子花剑团体冠军。

  历史上的奥运冠军,现如今的奥运冠军,未来的奥运冠军,在这一刻“喜团圆”。彰显奥林匹克价值,助力南京青奥,祝福北京冬奥,欢乐和期待在现场交融。

  看到这一场景,出席颁奖活动的国际奥委会荣誉主席罗格,中国奥委会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江苏省省长、南京青奥组委主席李学勇,副省长、青奥组委副主席曹卫星,南京市市长、青奥组委副主席缪瑞林,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鼓掌。

  从南京体院院长张雄手中高兴地接过聘书,巴赫成为学院“名誉教授”。“正在举办的青奥会,证明了南京已经具备举办国际重大赛事的能力,期待青奥会能够改变大众对于体育教育的认识,让更多青年人参与体育,增进世界青年间的互动。”

  现场的演讲,好比教授的“第一课”,巴赫娓娓道来。

  “从南京青奥会,再追溯到北京奥运会,到北京、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我认为这一切都表现出中国的深刻认知——体育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巴赫表示,大家都有责任、有义务呼吁和参与体育运动,让人们离开沙发,加入到运动中来!

  身为国际奥委会的掌门人,巴赫谈得最多的是他对奥林匹克文化的理解和推广。而他担任名誉教授的南京体院,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15位奥运冠军,取得了22块奥运金牌。

  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共同追求,在这一刻交汇凝结。现场播放的短片中,回放着13位奥运冠军大赛夺魁的精彩瞬间。

  第一个登台领奖的栾菊杰,是专门从加拿大赶回母校。她和巴赫属于同时代运动员,而且都是剑客出身。“领奖时,巴赫拥抱了我这样一位重逢的老友。我对他说,真的没想到能在30年后,在我的母校接受你的颁奖。”栾菊杰回忆起当年和巴赫一同训练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时我们每年都去德国,作为对手一起训练,当时他个子比较小,但非常努力。”

  在悉尼和雅典奥运会上两获羽毛球混双冠军的张军,现在已经是中国国家羽毛球队的教练,他这次是专门从北京回宁。 下转3版

  上接1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带的队员蔡赟也已经在奥运会上夺冠。这次回母校,二人双双前来。“后天我就要去丹麦世界锦标赛,这个活动很有意义,因此抽空赶来,很荣幸巴赫主席能给我颁奖。”张军说,本次青奥会,国家羽毛球队也有运动员参加,还派了一部分教练前来指导,希望青年运动员能通过青奥会,更早地体现出他们在赛场上的天赋和对胜利的渴望。

  曾经培养出奥运冠军林莉的张雄,作为教练受奖,将铸有奥运五环图样的金色奖章挂在胸前。“从事体育几十年,还是第一次接受国际奥委会主席的颁奖。”

  北京奥运会蹦床冠军陆春龙退役不久。他坦陈,今天到场的很多前辈,我也都只在电视上见过。“这次青奥会,我参与到蹦床单项的工作中。希望更多的青少年能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未来能有更好的身体,更多的快乐。期待北京申办冬奥好运。”

  在青奥会开幕式上点燃主火炬的陈若琳透露,自己是巴赫的粉丝,能获得巴赫主席亲自颁奖倍感荣耀。

  陈若琳说,和在座的许多前辈、兄弟姐妹一样,自己登上过许多大赛和典礼的领奖台,但今天领奖具有独特的意义,将永志不忘。因为,今天这个典礼,是江苏体育人追求奥林匹克光荣与梦想、联系奥林匹克历史与未来的纽带。

  作为新任的“名誉教授”,巴赫也不忘给南京体院“点赞”:有超过60年的悠久历史和体育培训经验,在这样深厚的沉淀和基础之上,我相信这种成功和贡献会一直延续下去。

  延伸阅读 >>>

  “团圆创意”从何来

  一场颁奖活动,同时集中了这么多的奥运冠军为青奥增色、为北京申奥加分,这个创意是怎么来的?南京体院院长、著名游泳教练张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细说端倪——

  青奥会开幕前大约两个月,国际奥委会给南京体院发来一封函件,告知青奥会期间巴赫主席将到南京体院观看比赛。本届青奥会,南京体院作为赛区之一,承担了羽毛球、网球项目的赛事,还有一大批裁判员、教练员、赛事保障人员和850名志愿者为青奥服务。怎么抓住巴赫主席来访的难得机遇,扩大青奥影响力,为中国奥运和北京申奥出一份力?联想到南京体院30年来培养的15位奥运冠军,特别是创造了中国奥运史上众多的“第一”,加之巴赫本人也是奥运会冠军,我们筹划着,邀请这些远在世界各地的奥运冠军们回娘家、回母校,与巴赫主席、与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来一次“大团圆”。而“名誉教授”的颁奖,可以说是对奥运冠军们新的激励,对年轻运动员新的感召。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南京青奥组委的批复和支持。

  除乒乓球奥运冠军李菊、陈玘未能前来,13位奥运冠军从天南海北赶来,这么齐整的阵容,在南京体院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巴赫主席对这次活动也十分重视。出席活动前两天,他专门向在宁参加青奥会的70位国际奥委会委员发出邀请,希望他们共同出席和见证这一盛典。当天到现场的,就有49位。

  本报记者 陆 峰 徐宛芝

  本报实习生 王雨铖

(来源:新华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