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守望小苗长成参天大树

生活上帮一帮、学习上补一补、心理上聊一聊、情感上连一连,李小英(右)的举动让孩子们感受家的温暖。 蒋迪雯 摄
■本报记者 王海燕
人物档案
姓名:李小英
出生年月:1957年2月
职务:崇明县港西镇北双村村委会主任
荣誉:2012年—2013年度上海市十大杰出志愿者、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个人、上海市优秀世博志愿者、崇明县“三八”红旗手、崇明县优秀平安志愿者等
11岁的嘉文递上自己的画。
他画了一颗大树,树干又粗又大,茂密的枝头缀满红色的果子。不过,树干上的两个疤有点刺目。
“画得很好!”李小英拍拍嘉文的肩,她想起心理咨询老师说过的人树房测试:根深叶茂,有果实,说明对自我价值是肯定的; 但树干上的疤,说明有压抑或创伤。
嘉文的奶奶跑过来,拉着李小英诉苦。父亲离家出走、母亲进城不归,小男孩让奶奶操碎了心。李小英把大树测试理论告诉她,“嘉文会好起来的,给他点儿时间。”奶奶不再絮叨,仔细打量着孙子的这幅画。
三年前,崇明县港西镇北双村村委会主任李小英创办了“小英工作站”,为村里留守、离异、贫困等特殊家庭的孩子搭建起一个爱心平台。
嘉文是小英工作站结对的33位留守儿童中的一员,也是李小英结对的3个孩子之一。“我是看着这些孩子一点点长大的。即使退休,我也要把工作站做下去,看着他们从小苗长成参天大树,这是我心里和他们的约定。”
学会接受
李小英记得嘉文初到工作站的样子。
这个睫毛很长、眼睛很大的8岁小男孩,垂着眼,不看任何人,问他什么话,也不吭声。李小英去拉他的手,他轻轻地甩开了。奶奶说,嘉文的爸爸做生意失败,离家出走,几年没一点音讯。嘉文的妈妈等不回丈夫,也离开了这个家。嘉文唯有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原来蛮开朗的小孩,一下子变得孤僻了。”奶奶听人说,村里有专为留守特殊家庭而设的小英工作站,就带着孙子上门求助。
李小英是工作站站长、村委会主任,也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奶奶觉得亲切,“我把孙子交给你了,李老师帮文文一把。” 下转8版 (上接第1版)工作站里有不少孩子,嘉文认识了很多哥哥姐姐。
孩子们都喜欢听李小英用乡音讲她儿子的故事。儿子是李小英的骄傲,考进复旦念到博士生,工作又出色,是村里考出去的优秀榜样。
“我儿子那时去城里读书,女同学叫他‘乡下人’。儿子回来黑着脸,说不去上学了。”
孩子们眼巴巴看着李小英,等着答案。“我对儿子说,那个女同学再这样说你,你就顶回去,要理直气壮。第二天,女同学再次挑衅他,我儿子立马回击,‘我是乡下人,乡下人怎么了?’”李小英学着儿子当年的口气向大家演示,“这以后,那个女同学不敢再欺负他了。”
大家都笑了。李小英偷偷看一眼嘉文,他也在听,也在笑。“这些孩子心里很敏感,觉得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比较自卑,我要他们学会接受,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压抑。和他们讲我儿子的故事,就是想激励他们。”
李小英结对的另一个孩子林宇开学就要升高三了。家里贫困,母亲又有残疾,酷热的夏天连电扇都舍不得装。林宇在崇明中学住读,没有手机,李小英平时找他,要先联系他的同学。工作站想送他一个手机,林宇坚持不要。“别看这孩子家境不好,人很阳光,他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处境,体谅家长。他坚持不要手机,我们就尊重他的想法。我们约好了,等考上大学就送他一部手机。”
嘉文的话不多,哥哥姐姐的故事他记在了心里。奶奶时不时和李小英分享好消息,“文文以前总是独自吃饭,我要把饭端到楼上去。现在他下楼和我们一起吃饭了。”
亲情攻心
李小英下田干活时,还是忘不了嘉文画中树干上的疤痕。
嘉文妈妈离开家时,给儿子留下一个手机,让他有事打电话。“这孩子脾气倔,明明很想念,可从来不打。”奶奶说,嘉文都上四年级了,还一天到晚玩积木。“积木很旧了,还是小时候爸爸妈妈买给他玩的。”
“嘉文渴望得到妈妈的爱,这是亲情饥渴,他和小强情况不同。”小强是李小英结对的另一个孩子。十年前的一次走访中,当时担任村妇女主任的李小英,被一户特困家庭的情景所震撼:破旧灰暗的屋子,除了一个灶台、一张床铺和几把农村老式旧凳子外,没有一件像样的大件。那个约莫七八岁的小男孩小强,眼神里满是胆怯,母亲去世,父亲离家出走,照顾他的只有外婆。李小英的心莫名地痛。她与家人商量后,第二天便与小强结了对。
冬送棉鞋夏送凉,读书生活样样管。李小英的关爱无微不至,小强倍感温馨和鼓舞。去年,小强考取崇明中学,拿到通知书的那天,他扑到李小英的怀里,一声“小英妈妈”,泣不成声。
“小强把我当作妈妈。嘉文可不一样,这份亲情我是替代不了的。”李小英对嘉文的结对策略作了调整,转攻“亲子关系”。她开始做嘉文妈妈的工作,打电话攻心。“回来看看文文吧,他很想你。”
这个暑假,嘉文的妈妈回来了。“文文本来在电脑房上网,知道妈妈回来,甩了键盘飞奔回家,开心得不得了。”奶奶拉着李小英的手,向她描述母子离别的场景。“我慢慢骑着电瓶车把他们送到车站。我站在一边,给母子俩一个空间。文文一声不响,焦躁地走来走去。‘文文,汽车来了!’妈妈轻声唤到。‘波多’一记,文文在妈妈脸上亲了一口,妈妈也在儿子脸上亲了一口。”
爱的回馈
“这些孩子都是好苗子,给点阳光,都能长得好。”李小英虽然只有高中文化,却自信能把孩子教育好。
当初,村委会订的一本《为了孩子》杂志,被她翻烂、吃透。现在,儿媳妇给李小英买了iPad,她专门用来看新闻,看到心理教育类的好法子,就摘记下来。“孩子要哄,但不是削个苹果给他吃那么简单,而是哄出他的能力、毅力和才情。”李小英说,刚和嘉文推心置腹聊过天,这个男孩子有点儿抵触“说教”,聊着聊着,他直点头。
李小英的野心还很大,“城里孩子接触的课外内容,我们村里的孩子也要试一试。”小英工作站整合各方资源,为孩子度身定制各种活动,他们请来专业心理老师作咨询辅导,带着孩子一起学绘画、摘葡萄、参观博物馆,“要打开这些孩子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孩子们很争气,李小英结对的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实验性示范高中,嘉文的成绩也有所好转。“这当然有成就感,不过,最让我感动的是,孩子对爱的回馈和感恩。”
工作站的志愿者们说,头一年,和孩子们一起包粽子,包完了,孩子们很自然地打包带回家;第二年,孩子们包完粽子,首先想到的是送给工作站的老师。“这些孩子经过我家时,都会亲热地唤我一声。我看哪个孩子没来参加活动,会到处找他。我们就像约好了,互相守望。”李小英说,小强都是快1.8米的大男生了,可每次小英工作站搞活动,他还会来参与,帮助其他孩子补补课。林宇也时不时来工作站,他的妈妈跟李小英诉衷肠,“儿子今后做什么我无所谓,我只希望,他能把你们的爱传递下去。”
这天,小英工作站的活动结束了,大伙儿往外走。嘉文悄悄走到李小英身边,“李老师,我走了。” 奶奶推着电瓶车来接他,嘉文坐上了车。李小英拍拍他的背,“记得我们聊的话,回家打电话给我。”嘉文点了点头。转身时,他脸上闪过一抹笑容。 相关报道:村民为啥都买村主任的“情面” 刊2版
上海阿耳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