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岚
据中新社电 从9月1日起,北京市城市特困人员将由政府供养,供养内容不仅包括居住、养老、看病、上学,每月还要给零花钱,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城镇居民平均生活水平。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表示质疑,但同时指出,此举在全国尚属首创,对其他地区有借鉴意义。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一个日新月异、欣欣向荣让人充满憧憬的美好时代。在这个时代,似乎什么意想不到的事都有可能发生,天上有时真的会掉馅饼。这不,北京市特困人员将由政府供养就是其中一件。
据报道,日前,北京市民政局、市财政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文件,从今年9月1日起,将为“城市特困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供养。“城市特困人员”基本和原有的城市“三无”人员定义重合,即指持有城市非农业户籍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没有上述 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办法》还提到,城市特困人员的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当地城镇居民平均生活水平。据了解,去年北京市城镇居 民人均消费支出达26275元,相当于每月2100多元,而该市现行低保标准为家庭月人均收入650元。这意味着北京市城市特困人员享受到的平均政府补助 将高于低保水平。
众所周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履新讲话中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显而易见,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个“更”温暖中国寻常百姓,而北京市的举措,正是十个“更”的庄严兑现。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新班子,革故鼎新,勇闯新路,夙夜在公,励精图治,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坚实的步伐,全面深化改革,凝聚正能量,共筑中国梦,一系列利国福民的新政策不断出台,让百姓充满希望和期待。
然而,对北京此举,有专家担心,“要将特困户包吃包住……不是特困户得不到政府足够的帮助与照顾,变成特困户以后反而有照顾,有些人就会工作不努力,把自己变成特困户。”
笔者以为,政府供养三无人员专家不必担心养懒人。俗话说,“人员上百,形形色色。”“林子大了,啥鸟都有。”我们虽然不排除在人群中确有个别“好吃懒做”的懒汉,但这种人毕竟是极少数。一般情况下,“头上有毛,没人装秃”。因为人生在世,总想让生活得更好一些,更舒心一些,更体面一些,更快乐一些,更温馨一些。这是人之常情,而要想实现预期目标,只有靠辛勤劳动,别无他途。有一种情况倒是我们应该防止的,就是个别大款冒充特困户,骗取政府救助。
再说,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民心、民安、民富、民乐,政府供养“三无人员”无疑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安全,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因为,丰衣足食是社会的稳定器,社会上一切动乱事件的发生,乃至偷盗、抢劫、卖淫等犯罪,许多都和一些人生活无着、极度贫困有关。古人说,“食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俗话说,“穷生贼。” 讲的都是此类道理。
由此笔者想到曾经风行一时的“砸三铁”,许多人还记得,国有企业一度强制推行的“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没有砸烂“经营者”的铁饭碗,却砸碎了国企职工的“泥饭碗”,在一定程度上,使劳动群体主人翁地位弱化,给国企职工生活造成很大困难,其间寻死自缢者有之,沦为暗娼者有之,现在提起来,许多人还不堪回首、噤若寒蝉。这在一定程度和专家误导有关,有专家曾说:“为了达到改革的目标,必须牺牲一代人,这一代人就是3000万老工人。” 还说什么“共同富裕观是代表落后的,是反动的。”还煞有介事“建议取消所谓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等福利”,说什么“目的是保持大家的工作热情和能力。”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恕笔者直言,那种谈改革动辄拿“百姓饭碗”说事的做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而正确的制度安排,应是让所有的人有饭吃,包括所谓“懒汉”也不例外。让特困人员“吃住不愁有钱花”,北京已经带了好头,各地应积极响应。笔者以为,钱似乎不是问题,关键是转变观念。
综上所述,政府供养“三无人员”,专家不必自作多情,担心“养懒人”,影响“大家的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