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六里新村巧解“多头物业”难题
本报记者 王海燕
“家里马桶堵塞、漏水了,原来打一圈电话,都没一家物业回应;如今一个电话,物业立刻就派人来维修。”这一通居民报修电话,看似平常,对浦东南码头路街道六里新村居民来说,却是大变化。
两年前,六里新村7栋楼竟有6家物业,他们各管各的门洞,结果是谁都管不好,小区一度陷入失修失管窘境。不过,在居民区党总支协调下,六里新村巧妙地解决了“多头物业”的老大难问题。
6家物业,谁都不愿放手
建于1958年的六里新村小区共有8栋楼,2005年动迁后,剩下的7栋楼347户居民陷入了“多头物业”困境。
“因当年多家开发造房等原因,小区7幢楼由6家物业管理,有的楼还由两家物业公司分管。”居民老孙带着记者在小区里穿梭。六里新村1号、2号、5号这三栋楼属于上海港口机械厂,6号、7号,8号、9号这两栋楼属于北房物业,浦三路721弄1号、2号这栋楼属创特物业、春南物业,浦三路693号属于田丰物业和六里商业。
“这里曾是六里地区管理最乱、环境最差的小区。”老孙说,虽说有6家物业,却管理不到位,维修能拖则拖。居民报修,物业拉来“马路施工队”应急,维修质量大打折扣;小区环境脏乱差,无法及时清运。
2011年7月起,六里新村划归六里二居民区管理。接盘后的六里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惠芝暗下决心要啃这块“硬骨头”。
在徐惠芝的经验里,凡是“多头物业”的小区,往往最难管,破题的关键在于集中到一家。于是,徐惠芝带着居委会上门和物业一家家谈,说服他们退出,并先集中到2家物业管理。
然而,由于这些大楼中有的产权本身就属于物业公司,因此明知是“鸡肋”,可真要让出管理权,这几家物业都不太情愿。
6家变2家,测评摆脱“垫底”
“与其被居民上门吵、牵扯精力,不如转交其他物业公司。”徐惠芝联系南码头路街道房办,咨询相关协议条款后,与这些物业公司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按照协议,接管的物业公司要严格按物业管理条例来实施保洁、保绿、保安;而转交的物业公司则需按其管理的居民户数比例,给接管的物业一笔“托管费”。
刚开始,这几家物业都不想付钱,或者付得越少越好。从居民听证会到物业公司协调会,居委会数不清碰了多少次壁。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7月,6家物业公司达成一致:即由原来的6家物业公司管理精简为2家物业公司管理。
6家物业变2家后,小区环境有了明显改观。为了居民安全,这两家物业白天和夜班各找了个保安;居民家里漏水、电表有问题,报修也叫得到人了。之前,小区物业管理第三方测评分数总是“垫底”,现在分数有了明显上升。
2家变1家,居民不再抱怨
虽然有其他四家物业的转账,加之街道对老小区物业管理有补贴,但田丰和春南两家的收支仍不平衡,“时间越长亏得越多,且这两家物业都不驻地,居民有了麻烦,他们得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徐惠芝认为两家物业的管理服务还可以提升,在她的经验里,小区物业工作只有一家管理才能真正管得好。
很快,居委会找到了具有专业资质的齐新物业。经再次整合,今年4月1日起,齐新物业公司受6家公司委托,全面负责六里新村维修、保安等全部管理职能。六里新村还为齐新物业专门辟出一块地方,有了办公及保洁保安报修的工作场所,方便他们进行驻地管理。
齐心物业入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设公共厕所。在专业、贴心的管理下,小区每天都在变化,环境越来越好。近日,第三方测评分数公布,小区物业获得历史最高分。
记者手记
跳出原有思路巧妙破题
从6家物业到2家再到1家,六里新村多头物业的整合,尽管只是个案,但对老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的指导与管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受历史遗留问题等影响,老房“多头物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各管各的结果往往是都管不好。而这些物业又不愿退出,究其原因,这些老房的产权本身就属于这些物业公司,这些公司既是业主又是管家。六里新村的解决方案,其实就是让这些公司在保留其产权的基础上,将“管理权”委托给具有专业资质的物业公司。所属权与管理权一旦分离,老物业变得轻松了,新物业有聚焦了,多头物业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在基层治理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有些如果跳出原有的思路,或许就能巧妙破题。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