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14日13:54 来源:云南日报
冯家的房子有3间倒塌
记者求证
昨日,龙头山镇,天气开始放晴。
上午10时50分左右,记者一行从营盘村村委会所在地出发,徒步50分钟来到银厂坡社,找到了近几日备受关注的冯源涛家。
14岁的男孩冯源涛坐在简易棚把玩手机。手机没有上网功能,虽然他已从表哥口中得知自己摆的“SOS”石堆照片在网上疯转,自己却没能看到。前一天晚上,他家刚搭好帐篷,有些东西还未来得及搬进去。一家4口仍在简易棚里休息。棚里有两张床,几条木长凳,地上摆着苏打饼、矿泉水、方便面以及热水器。冯源涛的父亲冯德云刚领回来两瓶清油。他告诉记者,现在发放的物资已够维系生活。
堆石发出“SOS”信号
冯源涛有点腼腆。面对陌生人,他习惯性地用右手摸着左肘,不说话时总是低着头。
他对六年级思想品德课本里“直面灾难”的章节非常熟悉。“我国的主要灾害包括水、旱、震、风,遇到地震时应该尽量到空旷的地方,或者找生命三角地带躲避。求救时可以挥舞颜色鲜艳的布条或者使用SOS信号。”冯源涛背诵了遇到4种灾难时的应对措施。
8月6日那天,他在山上放牛,看见天上有直升机在飞,想起了课本里说地震时可以用SOS信号求救,就随手捡起了水沟里的碎石摆出了“SOS”造型,希望直升飞机能多投点食物。
标识被路过的两名记者拍了照,并询问了男孩,于是有了网上的疯传。
其实,8月6日那天,冯源涛家里还有一件方便面以及从废墟中抢回来的些许大米。
地震发生时,冯源涛和父亲正在山上摘花椒。山崩地裂间,看见村子上空灰尘弥漫,便赶快和父亲跑回家。只见自家的3间土房全部倒塌,所幸没有人受伤。惊魂未定时,得知姑姑家有人被埋,便很快参与救援,忙了一整夜。
8月4日,冯源涛用自己身上仅剩的50元钱买了一件方便面,5日早晨,他父亲又从废墟中刨出一些大米为全家人熬粥喝。
“吃的东西很少,所以希望飞机投下来一些。”冯源涛说。
记者重返银厂坡社平街山小路旁的“SOS”石堆现场,石堆已经散乱。
震后第二天就有救援力量进村
银厂坡社有61户人家,在这次地震中死亡18人,是营盘村22个社中受灾较为严重的村组。村子坐落在半山腰,山下有一条土路通往村委会,路面状况好时小型汽车可以通行,但进村则需摩托车或步行。
地震后,村民展开自救,乡亲们联合起来在废墟里找人,吃饭睡觉也是几家人在一起。银厂坡社长谢维金告诉记者,4日中午12点左右,他已看到武警官兵在抢修道路,并在附近的村组进行搜救。到5日,武警大部队进村帮助他们进行人员搜救。那天,他们还从救援部队那里得到不少食物。同时,村委会通知他们去领了3件彩条布(用来搭简易棚)、5袋大米和10顶帐篷。
冯德云证实,地震第一天夜里12点左右开始下雨,一直到4日凌晨5点左右才停,他们在雨里争分夺秒救人。他和冯源涛一起在4日清晨刨出了妹夫的遗体。4日中午12点左右,穿着迷彩服的救援队伍来查看灾情,开展搜救。
在救援队伍和村民的一起努力下,到6日中午左右,全村被埋人员全部被找到,村民在那天也领到了更多的水和食物。7日,他们除村委会发放的东西外,还接到了飞机空投的帐篷和方便面,救援物资源源不断进入村组。
在营盘村村委会,工作人员陈德明翻出物资发放登记表。登记表显示,8月5日,银厂坡社领到3件彩条布、5袋大米以及10顶帐篷;8月6日领到三批物资,共有大米11袋、矿泉水10箱、凉茶20箱、方便面7箱、小食品10箱;8月7日,领到方便面70件、帐篷23顶、棉被60床、鸡蛋4箱、火腿肠10箱……
陈德明介绍,目前银厂坡社每户有一顶帐篷,在全村属于物资供应相对充足的村组。
事实表明,在地震发生后,银厂坡社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帮助,并非“孤岛”。
“蓝色之家”恢复生活秩序
昨日是地震发生后的第11天。站在银厂坡社对面的山坡上,看到破碎的村庄被青花椒林包裹其中。在废墟中,一顶顶蓝色的帐篷耸立起来,村民们在临时的“蓝色之家”逐渐恢复了有序的生活。
这个小村庄邻里关系和谐,村民多有亲戚关系。地震发生后,他们几家人挤一个帐篷,一起分享食物,共同进行搜救,度过了最难的一段时间。
社长谢维金说:“虽然条件有限,但吃饭睡觉现在可以保障了,希望村子重建选址的时候能尽量靠到平坦的地方,因为安全最重要。”
冯德云的妹夫挖出来时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妹妹受伤了正在医院治疗。自己家里4口人都安全。冯家的帐篷搭在塌陷的老房不远处,冯源涛则千辛万苦从废墟中找回了几本课本。冯德云的女儿冯源翠今年11岁,这几天她在志愿者那领到了新书包,高兴地给我们展示新的笔记本和文具,她说自己26号开学。
冯德云种了60多棵花椒树,挂果的有十几棵,如果今年收成好,能有3000元以上收入。“父亲母亲年事已高需要照顾,我想这边理顺以后到鲁甸县或者昭通打打工,为今后盖房子做打算。”他说。我们告诉他冯源涛出了名,他也夸奖孩子很聪明,但还是一个劲儿地叮嘱他:“好好学习,才有出路”。
到银厂坡社的路上,我们不断遇到用摩托车驮着棉被、方便面等物资的村民,道路泥泞,也挡不住回家的路。也有零星的穿着不同队服的志愿者从山上下来,志愿者们说,村里的临时课堂已经办起来了,他们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学,可以为忙碌中的家长减轻负担,也能疏导她们走出地震造成的心理阴影。
本报记者 郎晶晶 文/图
(来源:云南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