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不负嘱托的答卷

2014年08月13日07:18    来源:广西日报

原标题:不负嘱托的答卷

  周仕兴 张 婧

  又一个收获时节。广西民族大学4000名应届毕业生迈出校园走向社会,其中一些同学以西部计划志愿者、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志愿者和农村特岗教师等身份开始他们新的人生征程。

  “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他们共同的志愿。

  4年前,在他们入学前的那个“红五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广西民族大学,勉励各族青年学生敏于求学,学有所成,锻炼成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执行民族团结进步政策的楷模,为推动多民族大家庭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殷切嘱托记心间,埋头苦干写春秋。4年来,民大各族师生以鼓励和鞭策为动力,锐意进取,用奋斗的汗水浇灌出梦想之花。

  “你们走出校门,摔打磨练,锻炼成才,报效国家,也报答养育我们的父老乡亲”

  ——习近平

  “我一直牢记习近平同志的殷切教诲,立志锻炼成才,报效国家,报答父老乡亲。”谢友进是广西民大管理学院2007级的仫佬族学生,2010年5月10日,他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代表在“我与祖国共成长”党团主题活动上发言。正在民大视察的习近平同志听了发言后,肯定了同学们立志建设家乡的决心,并勉励他们为理想奋斗,成长为国家民族有用之才。

  谢友进牢记教诲,一毕业就报名回到家乡,来到都安瑶族自治县三只羊乡丁洞村百标屯,参与高速公路建设。尽管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但他觉得很充实。“我有一个梦,就是尽快让大瑶山深处的农民兄弟早日通过高速公路与山外面的世界接轨,走上致富之路。”谢友进说。

  与谢友进一样,他的许多同学毕业后也主动放弃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奔赴基层,到老少边穷地区去,在艰苦奋斗中谱写别样精彩的青春。

  2011届毕业生刘福财到西林县那劳乡任秘书、2013届毕业生韦佳佳到新疆阿克苏支教、2013届毕业生牙庆德到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村任村支书助理……2010年至2013年,广西民大近1800名毕业生成为选调生、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志愿者、“三支一扶”志愿者和农村特岗教师。在2011年“全区优秀大学生村官”评选中,该校有10名毕业生被授予“全区优秀大学生村官”称号。

  这些选调生、西部志愿者和村官中,80%以上是党员,他们不仅在校学习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到工作岗位后适应快,积极性高,责任心强,工作突出,很快被委以重任。

  4年来,学校共发展学生党员5630名,学生党支部从91个增加到144个,这些党支部主要以年级、专业来设置,部分学院还设有流动党支部、党小组,从而实现了“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

  为了引导各族青年学生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未来、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广西民大积极开展“我与祖国共成长”党团主题活动外,还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做到“基层党委一特色,一支部一亮点”。

  广西民大外国语学院充分发挥东南亚语种的学科优势,学生党支部到高速公路管理处、海关驻机场办事处等地开展东盟语言义务教学活动,教给他们简单的日常用语、会话及东盟国家风俗礼仪知识。

  每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外国语学院全体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均参与语言翻译、外事接待和后勤服务等志愿者活动,10年来从未间断。如今,志愿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为广西民大的校园文化品牌,先后获得了全国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广西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特等奖。

  “同学们要成为民族团结的楷模,为推动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习近平

  2013年6月,广西民大2009级英语专业学生韦佳佳毕业时,执著地要成为一名西部志愿者,去新疆支教。

  “当时寻找报名途径就花了不少心思。”这个开朗的柳州女孩告诉记者,她坐火车从南宁到乌鲁木齐,穿越茫茫大漠,奔波5000多公里,终于到了阿克苏。(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韦佳佳的志愿计划是到小学支教,但由于当地支教名额已满,韦佳佳欣然接受职位调整,成为了财政局的一名文秘。“既然来到了西部,做什么工作都是在支援西部建设。”她干劲十足地说。

  她迅速转换角色,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语言是最大的障碍。她跟随扶贫队伍到阿恰乡库木力村,挨家挨户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却不能说一句话。为了能与当地百姓交流,她仔细琢磨维吾尔语发音规律,慢慢地也能和当地人沟通了,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韦佳佳的真诚,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她受邀到维民家做客,村民们把最好的食物全部端上桌来招待她,令她感动不已:“我并不后悔来到阿克苏。这个决定是正确的,这是一段非常有意义的人生经历!”

  像韦佳佳这样积极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维护者和建设者的学生,在广西民大不胜枚举。“这得益于学校从新生入学就开始的民族团结教育。”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陈铭彬说,近年来,学校始终将抓好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不断创新教育途径,引导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每年的9月,是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党员师生带头宣讲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立志服务基层、服务西部、服务民族地区建设;依托学校民族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文物,举办家乡风情摄影展、民族工艺品设计制作大赛;每年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侗族冬节、苗族苗年、京族哈节等民族节日期间,校园里就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庆典活动;开设苗族竹杆舞、壮族抛绣球、彝族打磨秋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组建了龙舟队、藤球队等多支民族体育运动队。

  在日常教育中,学校也鼓励青年学生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磨练成才。该校“民族旗舰班”是一个由15个学院的学生骨干组成的独特班级,这个班除了理论学习更注重社会实践,积极鼓励学员们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增加基层阅历,提高综合素质。

  “这里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未来知华、友华的外国人才,有利于建立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友好合作,起到桥梁作用。”

  ——习近平

  在有着浓郁东南亚风格的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习近平同志当年与东盟国家留学生的亲切交流仍历历在目。他勉励留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中国文化,学成后成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交往的友好使者。

  现在,广西民大的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工作成绩显著,不仅有更多的东盟国家学生前来留学,而且先后在泰国、老挝、印尼设立了3所孔子学院,成为广西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最多的高校。

  今年的端午节,广西民大与印尼丹戎布拉国立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举办了“悠悠端午,意蜜情浓”为主题的庆祝活动。除了孔子学院的学生,当地的印尼友人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参加活动的阿斯万迪博士说,学习汉语最重要的是领会其文化。

  4年来,广西民大向东盟国家选派汉语教师志愿者599人,每年组织学生艺术团赴印尼、泰国、老挝等国举行文艺演出,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风采,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与此同时,持续加强东盟学科群建设,学校开设了7个非通用语种专业,基本覆盖了东盟主要国家语种。以亚非语言文学学科为龙头,逐步形成了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东盟学科群。2011年成立东盟研究中心,2012年建设东盟学院。在东盟语种等13个相关专业实施“3+1”“2+2”跨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人才。

  搭建公共培训平台,培养知华友华人士。4年来共招收来自东盟的留学生6348人,举办东盟国家干部培训班35期,培训干部821人。2012年,国家旅游局在广西民大设立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承担面向东盟地区的旅游人才援外培训项目,已举办面向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家的旅游人才培训班11期,培训干部282人,为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殷殷关怀动人心,切切嘱托催奋进。强劲动力鼓舞着民大各族师生,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11年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2年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这是广西高校20年来的第一次;2013年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一直以来都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近年来,习近平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亲临学校给予慰问和关怀,给各族师生以极大的信心和鼓舞,学校发展的方向更明确了,改革发展的动力更足了,学校在党建工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对外交流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钟海青说,学校将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各族人才,引导各族青年学生做执行民族团结进步政策的楷模,在实践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的新业绩。

(来源:广西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