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边境线上的捕“虫”人

2014年08月02日08:33    来源:黑龙江日报

原标题:边境线上的捕“虫”人

  由绥芬河市区向东走不远,就是蜿蜒绵长的中俄边境线。隔离带上,叫不上名字的野花争相斗艳,与数十种野生动植物一起充当着中俄边境的友好“使者”。从今年5月份开始,这里每个月都会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装备齐全,有时拿着蜱旗,有时拎着鼠夹,到达指定的监测点,捕获蜱、鼠等,为的是掌握口岸区域这些生物情况,有效避免生物疾病传播入境。

  7月30日,记者跟随绥芬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铁路办事处的井源和赵莹瑾一起,来到了位于中俄边境线三号洞防火线的监测点,亲身体验了一次蜱类样本的采集。

  8时50分,提前10分钟到达监测点。边境线的清晨被雾气笼罩,使人有种置身仙境的感觉。“30日,天气多云,风速0.33m/s,温度23.5℃,相对湿度63.1% ……”刚一下车,井源就开始拿着专业仪器,记录着温度、风速等信息。

  “蜱(俗称草爬子)可通过叮咬吸人类血液的方式传播森林脑炎病毒等病原体,我国东北地区森林脑炎发病数占全国的90%以上,未经治疗的病例病死率高达20%左右,抓蜱时,防护工作千万不可小觑。”赵莹瑾一边穿着防护服,一边向记者普及着关于蜱的常识。于是,一件白色带帽连体防护服、一副手套加上一双不透气的胶皮靴子,成标准装备。

  9时,一切准备就绪,抓蜱工作正式开始,一面由白色棉布制作成的专业蜱旗、一把小镊子和一卷浸过水的纱布,都拿在手上了。

  不足3米宽的山间小路,井源与赵莹瑾肩并肩,微微弯腰,将手中的蜱旗覆盖在路边的青草上,待旗与青草摩擦两秒后又慢慢拿起,仔细观察白色的蜱旗上是否有蜱虫,如此反复,动作及认真程度有点像扫雷队员。

  7月的中俄边境线,空气清新、阳光和煦,时而有往来于中俄两国的国际列车飞驰而过,隆隆作响声划破山间的寂静,惊扰了树叶上小憩的蝴蝶、树林间跳跃的蚂蚱……

  “受季节消长因素影响,这个季节的成年蜱较少,这都20多分钟了还没有见到一只……”话音未落,赵莹瑾在刚刚拿起的蜱旗上发现了数十只芝麻大小的幼蜱,“终于有收获了。”记者兴奋地凑上前去,但随即又被井源的一番话泼了盆冷水:“幼蜱由于发育生长不完全,暂不具备鉴定种类的条件,因此不能采集。”

  功夫不负有心人,10多分钟后,赵莹瑾的蜱旗上再次传来讯息:“这回是完全符合鉴定条件的若蜱(蜱的青少年时期)了,可以带回家了。”赵莹瑾说。只见她熟练地拿起镊子,夹起一只蜱,放在浸过水的纱布上,缠绕两圈,反复几次。不到1分钟,近10只若蜱便被收入囊中。

  就在大家还沉浸在这来之不易的收获时,不远处巡逻的两个士兵提醒我们要注意脚下。他们刚刚在前方不远处打死一条毒蛇,并且说,这附近山里的蛇80%以上是有毒的。士兵的一席话,似乎让空气瞬间紧张起来,但采集工作仍要继续。看出了记者的紧张,井源笑着说:“边境线的自然环境属于原生态,有蛇很正常,遇到了不惹它就没事,上次来收鼠夹的时候,一个女同事脚下就不小心踩到了一条毒蛇,后来蛇也放过她了。”

  按照医学媒介生物调查要求,蜱的采集工作需要整整3个小时,也许是精神高度紧张,接下来的两个半小时过得飞快,两人陆续采集了40多只蜱,但遗憾的是只有2只成蜱,不过在这个季节里,收获已经算很大了。

  时针指向了12时,脱下不太透气的防护服,井源的衬衫已经湿透。在检查防护服时,在记者和井源的服装上又搜集到了4只若蜱。当日下午,共计52只蜱被送到了实验室,经过2个多小时的鉴定,其中成蜱两只,嗜群血蜱雌雄各1只;若蜱40只,雄嗜群血蜱1只、雌嗜群血蜱31只、雌日本血蜱8只;幼蜱10只。最后这52只蜱被放在负70°C的冻存管里储存,以备病原体检测。

  据了解,除了蜱类,绥芬河口岸及相邻边境线医学媒介生物本底调查和监测还包括鼠类和蚊类,调查周期为1个监测年度,蜱类为5月-9月,鼠类及体表寄生虫调查时间为5月-次年4月,蚊虫调查时间为5月-10月。此项工作能详实掌握口岸地区鼠、蜱、蚊虫种类、密度及消长数据,提供识别输入性媒介生物及防控虫媒传染病的依据,切实防控传染病的跨境传播。

  经统计,截至目前,检验检疫局铁路办事处今年共进行鼠监测9次、游离蜱监测15次、站区内成蚊监测15次。

(来源:黑龙江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