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雪山证丹心孤岛铸军魂

2014年08月01日04:46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雪山证丹心孤岛铸军魂

蒋德红摄

  “天池第一哨”——军营门前树立的石碑自豪地向来访者炫耀着身份。全副武装的哨兵伫立在门前,面朝着雪山的方向静静守护着。

  维东哨所静卧在天池脚下,白山军分区边防一团六连一个排的战士驻守在这里,守卫着8公里外天池岸边的37号界碑。

  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山林中,大自然的威力让人敬畏。夏季的落地惊雷,冬季的封山白雪,一再向坚守的战士们发出挑战。可年轻的官兵们没有畏惧,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把忠诚与奉献铭刻在这雪山孤岛之中。

  大雪封山坚守信念卫国门

  盛夏时节,清晨4点半天色已放亮。战友们还在酣睡,上等兵钟俊已经穿戴完毕,他裹了一件棉大衣,走出营房。

  没有朝霞,这是个阴天,晨雾笼罩着大地,远处的雪山也是灰蒙蒙的。钟俊倒吸了一口冷气,下意识地又裹了下大衣,半米高的野草上沾满了露水,把他的裤子打湿了。即使入了伏,这山间清晨的气温还是很低。

  清冽的小溪从营房边的野地里淙淙流过,据说这是梯子河的一条分支。小溪上盖了一座菜窖,夏天哨所就在这里储菜。钟俊低头钻了进去,柿子、大头菜、茄子……这个炊事员拿出了早餐菜谱,一样一样准备着。

  “夏天有新鲜蔬菜吃,已经很幸福了。”20岁的四川小伙子带着浓浓的乡音说:“到了冬天,大雪封山几十天,有的时候蔬菜粮食都运不上来。”

  夏天的哨所,近处碧波起伏,远方群山叠嶂,风景如画。可到了冬天,“周边就只剩下白茫茫一片了,偶尔有几个黑点,那是出来觅食的乌鸦。”已经在哨所蹲点7个月的连指导员田喜告诉我们,冬季山路上的积雪有一米多深,没有大型清雪设备,哨所通往外界的道路就算彻底中断了。

  哨所装备了3辆雪地摩托来应对大雪封山,可在特别深厚松软的积雪面前,雪地摩托也无能为力。有一次执行任务,田喜硬是领着战士们从哨所“爬”到风景区主干道上。

  “积雪到了大腿根,站着走连脚都没法从雪里拔出来,跪着爬反而省不少力。”指导员回忆说,从哨所到风景区的小路1.2公里,爬出来花了大概3个小时,虽然气温低得吓人,但战士们个个都是满头大汗。

  交通不畅,补给成了哨所最大的难题。山上气温低,哨所没有合适的取暖设备,冬储菜经常被冻坏。“冻坏的菜做出来和烂地瓜的味道差不多。”炊事员钟俊说。去年,哨所着实吃了好长时间冻坏的菜,“吃到后来,大家宁愿用红方拌着饭吃,也不再吃这些菜了。”

  即使这样,战士们也从无怨言。茫茫雪原上,他们手拉着手,迈着坚定的步伐前进;庄严的界碑旁,他们迎着凛冽的寒风,笔直地伫立。战士们说:“我们是边防战士,无论条件多么恶劣,都必须承担起守卫国门的职责,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人犬战友情互扶互助渡难关

  一声长哨响起,集合,出早操!

  听见哨声,早已等在操场上的“山界”和“排骨”也“嗖”地窜了起来。每天早上都要和战士们一起出操,这已经成为了它们的习惯。

  “山界”和“排骨”是一对“军犬夫妻”。不要小看它们,这对夫妻可是维东哨所的“老兵”,连现在哨所里驻守多年的老班长也说不清它们是什么时候来到哨所的。

  维东哨所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只有一条小路与长白山自然风景区主干道相连,周边没有手机信号,全靠哨所一条军用电话线路与外界联络。冬天连日暴雪,哨所的太阳能发电机储能不足,有时连这唯一的线路都难以保障。

  困守孤岛,除了与严寒积雪搏斗,战士们还必须要面对时时趁虚而入的孤单和寂寞。

  在维东,没经历严冬考验的新兵们,总是兴奋和激动的。世外桃源般的仙境让人流连忘返;绿油油的山林野地,常常激起探索欲望。老兵们说,到了维东,都会有一个“兴奋期”,看什么都新鲜、都好玩。

  随着时间的流逝,新兵对环境越来越熟悉,离家的惆怅逐渐占了上风:家里的地种得咋样了?父母身体还好么?朋友们没把我忘了吧?联络不通,一股股寂寞乡愁涌上心头。

  “晚上巡哨的时候,我们都愿意带着‘山界’,和它聊聊天,缓解寂寞,时间也过得快一些。”军犬丈夫“山界”从军时间更长,它似乎能理解战士们困守哨所的心情,战士们想家的时候、思念亲人的时候,“山界”就会成为大家倾诉的对象。

  “山界”还能和战士们并肩战斗。有一次,哨所需要接运一批补给汽油,冬季雪大,哨所出动雪地摩托去接运。可雪地摩托载重有限,不能把汽油一次运回,战士们便决定用小桶分批把汽油运回来。

  战士们忙着来回转运,一起跟去的“山界”就静静地守在大汽油桶旁,当时天空仍然飘着鹅毛大雪。转运几次,雪地摩托因为雪大受阻无法行驶了,战士们只好等到雪停之后再清雪前进。

  这一等就是4天4夜。雪停了,战士们再次来到转运地点,发现“山界”仍然坚守在汽油桶旁。它身上堆了足有20厘米厚的积雪,看到战士们来了,“山界”兴奋地窜了起来,抖落了身上的积雪,欢乐地朝战友们扑来……

  一起出操,一起巡哨,一起执勤,战士们都把“山界”当做战友看待。最近“山界”病了,眼睛红红的,看人好像也不是很清楚。战士们都很担心。连里的军医来看过,说需要滴点眼药水,年轻的小战士宁可自己不用,也要把眼药水拿出来给“山界”治眼睛。

  “山界”虽不能言,但用行动证明,它也是一名合格的边防战士,它愿意和战友们一道,奉献全部的光和热,为祖国戍守边关。

  苦中作乐雪山孤岛显忠魂

  老班长赵岩是个黑壮敦实的东北汉子。29岁的他是哨所里的老大哥,无论干部还是新兵,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训练执勤时,赵岩非常严厉,批评大家时也毫不客气,可一到私下里,这个老班长就变成了“笑话大全”,新兵总是缠着他,要他讲笑话听。战士们说,赵班长最会活跃气氛,冬天扫完雪,他常领着大家堆雪人、打雪仗、砌冰墙、打雪滑梯,日子是苦了点儿,但过得很开心。

  “来,我今天给你们讲一个‘维东四大怪’。”赵岩一边弯腰割着营区里的杂草,一边对我们说。旁边干活的战士们都捂着嘴乐,显然是已经听过这个故事了。

  这是他自编的顺口溜:营区长草不长菜,狗崽子下到营门外,五只苍蝇一盘菜,三个老鼠一麻袋!老班长解释说,这都是维东特有的怪现象,哨所周围只长草不长菜,“山界”两口子下崽子都到营门外去,而且这山上苍蝇和老鼠个头都大得惊人。

  “戍边生活本来就辛苦,要是再呆板枯燥地过日子,那得多难受啊。”赵岩已经在维东哨位驻守了4年,尝尽了边关生活的甘苦,“我当新兵的时候,老兵们告诉我,越是艰难的时候,越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现在我是老兵了,我也要把部队这种乐观的精神传递下去。”

  也许是受了老兵的影响,哨所里新战士虽然多,但是从没有人叫过苦。“我觉得维东很好,风景好,人也好!”调到维东哨所只有一个月的新兵张昭说。大家很照顾他,夜里蹬被子有人帮着盖上,吃饭的时候有人帮着夹菜,生病了还有人帮着煮面条……

  见到我们,这位19岁的农村小伙儿有点局促。他端坐在椅子上,双手放在膝盖上,每每问到他的时候,他都会不自觉地大声说一句“是”。到了维东后,这个内向的青年爱上了写诗。他说,他从军就是为了报效祖国,为国戍边。正如他诗中所写——青春热血洒边关,忠诚不二保家园!

(来源:吉林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