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30日10:05 来源:黑龙江日报
盛夏,走进佳木斯市郊区西格木乡草帽村,绿树繁花,鸟儿啁啾,一户户干净整洁的民居,一条条新修的水泥路,老人在门前树下纳凉,孩子们追逐着花间的蝴蝶,整个村落仿佛一幅祥和安宁的图画。
“以前村路是泥巴路,一下雨不穿靴子就出不了门。家家养鸡养猪,墙外堆着粪,一到夏天,那味儿没个闻!现在可好了,村里修了水泥路,又种了花种了树。环境好了,大伙也珍惜,家家把门口收拾得利利索索!”村民白得英大娘语气中满是自豪。
草帽村的巨变是佳木斯市郊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按照打造美丽乡村的总体要求,从今年开始,该市从郊区选择了一批群众热情高、村屯基础好、村班子能力强的中心村先期开始试点建设,全区共设立试点村(场)25个。
在四丰乡顺山堡村,这里正热火朝天地实施道路硬化。记者看见眼前有一条铺着塑料布的新修水泥路,本打算走上去感受一下,刚走了两步,突然有人把记者拉了下来,这位村民很心疼地说:“这路正在养生,还得过3个多小时才能踩,万一你给踩坏了,不白瞎这新修的路了?”看着记者有些不好意思,他又赶紧解释:“为了修这路,我们盼了多少年了,能不仔细看着点?”
走在草帽村宽阔的水泥路面上,村支书杨明泰腰板挺得笔直,村里的十几条水泥路都是他带领村民顶着烈日流着汗无偿出工出力修出来的,如今这路让村民们出行变得特别顺畅。“水泥、沙子都是区里、乡里给的,我们就出个力,不用做啥动员,都知道是好事,全村人人动手,户户参与,大家都肯干,没私心。路修到谁家门口,谁家就摆桌子、放鞭炮,高兴得不行了!”说这番话时,老杨累得黑瘦的脸上挂满了笑意。
修路,让全村人的心拧成了一股绳,格外的团结。路修好了,草帽村村民们装扮家乡的热情也被点燃了,乡亲们将自发买来的2700棵梧桐树、几万株花苗种遍了全村的各个角落,微风拂过,树影婆娑,繁花起舞。
畅通整洁的村路成为郊区美丽乡村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高起点、高标准的排水设施、路灯亮化、文化活动场所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为美丽乡村建设蓝图锦上添花。在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各村设置了垃圾桶,配备了专门的保洁员,各家各户门前实行“三包”,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
乡村巨变,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这笔钱从何来?郊区区委书记邱士林向记者介绍,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乡村为主、财政奖补、部门支持、社会参与、农民运作”为原则,区委、区政府整合资金6000万元,用于以奖代补,采取集中采购的方式购进各种建设物资;区直各相关部门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对上争取资金力度,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乡、村两级则采取“一事一议”等方式出工出劳。今年,全区将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
如今,走在郊区的各个乡镇,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美丽乡村建设必将为更多的乡亲带来触手可及的美好生活。
(来源:黑龙江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