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29日07:02 来源:新华日报
针对近日网上流传的黑龙江省鸡西市某中学一个班级12人因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获高考“加分”一事,当地教育部门回应称,“加分”说法不准确,相关评选过程符合规定。(7月28日《广州日报》)
为了增加说服力,教育部门有关负责人还打了个比喻,“就像有些高中一个班级有好几个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一样。”这样的解释,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一些班级确实可以有好几个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这一是因为这个班级管理严格,老师教学水平高,同时也可能是开始招进来的学生就比较优秀,就是所谓的“尖子生”。那么试问,这个“雷锋班”的学生,在进入这个班级之前都是“活雷锋”吗?而且按照现在的教育实践,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也极少有学校或班级会把学生的思想品德这种高考不考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强调,那么,这个班级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活雷锋”,就很值得追问了。
社会各界之所以对各种五花八门的“加分”“优先录取”疑问重重,是因为不管从理论上还是经验上,都存在违规操作的可能性。不管是学校还是教育部门,在对考生进行“加分”“优先录取”的时候,都应该做到过程公开,结果公正,并且自愿接受社会的监督。不管怎么说,对于一个班级产生了12个“活雷锋”,还需要当事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做更全面、更客观、也更令人信服的回应。
(来源:新华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