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为民情意浓

2014年07月29日05:16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为民情意浓

  “慷慨解囊救病人,雪中送碳好主任。”这是吴亚琴收到众多锦旗中的一面。

  在长山社区办事大厅的陈列处,层层叠叠地布置着几十面锦旗,还有一列列的奖牌、奖杯。19年来,吴亚琴获得各类荣誉100多项。然而,她并不看重这些。她说:“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居民过得幸福,我的工作才有价值。”

  为了这幸福,吴亚琴踏遍了长山社区每一个角落,用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关爱着每一位居民,群众都亲切地称呼她“闺女”、“丫头”、“大姐”、“妹子”……

  吴亚琴常说:“为民服务就是把百姓的事儿当成亲爹亲妈的事儿!”——朴实的一句话,蕴含的是深情、是坚守,更是执着……

  居民孙文杰和亲戚因为房产问题发生矛盾,她想找个人问问该咋处理。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吴亚琴。

  “琴姐,耽误你几分钟,跟你商量个事儿。”她了解了前因后果,找出以前调解过的类似事例,耐心地为孙文杰讲解一番,又当着孙文杰的面拨通与社区合作的律师电话,询问处理意见。

  律师的话,孙文杰听得清楚,如何处理,心里也有了谱。

  “琴姐是个热心肠,谁家有事儿,不管多小、多难办,都可以找她。”孙文杰说。

  每天都有居民来找吴亚琴说各种各样的事儿:“我这种条件,是申请公租房还是经济适用房,吴姨帮拿个主意呗”;“琴姐,我最近特别不顺利,心情不好,想和你聊聊天”;“亚琴,我要离婚,你得给我评评理”……

  在很多人看来,每天接触这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情真是不胜其烦。可吴亚琴最乐于帮大家办这些小事儿。她说:“老百姓最关注的,就是这些柴米油盐的小事儿。你能把他们的事儿当成亲爹亲妈的事儿解决,那就是为民服务了。”

  “蒲公英少年之家”就为居民姚晓君解决了大难题。与妻子离异后,姚晓君带着5岁的女儿生活。虽然孩子已经上了幼儿园,但放学时自己还没下班。要是送课后托管班,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考虑到社区有很多个“姚晓君”,吴亚琴筹备起了“蒲公英少年之家”课后公益课堂。每天由社区志愿者到各个学校把孩子们接回来,不仅辅导孩子们完成作业,还有多彩的活动,社区成了孩子们快乐成长的第二个家。

  顾了小,更要顾老。社区的独居老人、孤寡老人,都在吴亚琴的心上:行动不便的帮助买米买油;生病住院的帮助照料;投儿奔女的帮助送行……

  每到冬天,孤寡老人马庆生都会主动参与扫雪。居民们看他年纪大了,都劝他别干了。老人却说:“亚琴和社区救了我两次命,我没啥可报答的,就想趁还能动弹时为大家出点力。”

  那是2005年的一天,楼栋志愿者找到吴亚琴:“都一天没有看到马老下楼了,敲门也没答应,会不会出事?”

  吴亚琴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路小跑来到马老家。门一打开,一股刺鼻的味道扑面而来,床上地下都是粪便,根本无处下脚。看到来人了,老人带着哭腔说:“我要不行了。”

  救人要紧!吴亚琴马上打车把老人送到医院。经诊断,老人得了中毒性痢疾,需要立刻住院治疗。

  安顿好老人,吴亚琴和另外几位社区志愿者又回到老人家中,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

  老人无儿无女,住院需要人照顾。吴亚琴安排了两名护理人员,自己给老人送饭,把粥一勺一勺地喂到老人口中。有了精心照料,老人很快恢复了健康。

  时隔3年,马庆生老人又一次突发心梗。幸运的是,吴亚琴第一时间发现了,把老人送到医院抢救了过来,又承担起照料责任。因为老人卧床,吴亚琴把丈夫找来为老人接大小便。

  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出院后马庆生握着吴亚琴的手,眼泪夺眶而出……

  为了更好地照顾像马庆生这样的孤寡老人,吴亚琴安排6名专职社区服务员,每天定时到老人家中照料护理。每位老人家里的钥匙,都有一把备份放在邻居家里,防止哪位老人突然联系不上。

  独居老人孙介臣80多岁,儿女不在身边,吴亚琴就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存到老人手机里,并设置了一键拨号。

  一天夜里10点多,孙老连着给吴亚琴打了3遍电话却又不说话,打回去也不接。吴亚琴以为出了什么事,拉着丈夫就往孙老家跑。气喘吁吁地跑到那儿,一开门,孙老正悠闲地看电视,还问:“姑娘,大半夜你咋来了?”原来是电话放到了枕头下,不小心拨了出去。孙老耳背,吴亚琴回拨时老人没听见。

  事后,老人夸吴亚琴:“这孩子,跟亲闺女似的。”

  现在,社区为32位孤老家中安装了电子保姆,“养老服务队”还搞起了“六送”服务,为老人理发、洗澡、配餐、医药、家庭卫生和代办缴费,为54名空巢、独居、孤寡老人解决了居家养老难题。

  如何把居民服务好?吴亚琴一直在看、在想、在发现。买秋菜时不方便,她就准备2个小推车;有人行动不便,就准备3个轮椅;废弃自行车乱堆乱放,统一处置后买了10辆新车……

  文字是苍白的,记不下吴亚琴为民办事的一桩桩、一件件。她凡事不怕小,更不怕难,不以事小而不为,不以事难而不做。

  社区下岗职工多,就业成了大难题。她采取“造血”办法,开办了多期营销、面点、中医按摩、机械维修、家政服务、小型机械制造等技能培训班。失业人员掌握一技之长后,她四处联系单位,向人家推荐适用技术人才,先后推荐技术人才159人。

  有创业意愿的,吴亚琴帮助联系小额贷款、联系场地。居民王曙光、孙宏、高洪斌都是依靠小额贷款的支持,创办了小型机械加工厂,当上了小老板。她先后帮助下岗失业人员申请办理贷款近20万元,让539人重新上岗,100多人自主创业。

  理顺一事、稳定一区、和谐一方,吴亚琴说:“没有什么比社区的和谐更宝贵”——这是希望、是追求,更是祝愿……

  长山社区有着破产企业家属区的特殊性,一直存在着企业的遗留问题。下岗职工和家属有怨气,还张罗着集体上访。

  多年来,吴亚琴着力寻找宣泄群众怨气的突破口,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着力点。

  2007年3月的一天,社区门前聚集1500多人,有退休要求办医保的,有下岗要求发放失业金的,有五七家属工要求待遇的,还雇了大客车准备讨说法。

  吴亚琴第一时间站出来:“企业破产了,我和大家一样心痛。我帮你们走正常程序解决问题。”

  平息居民情绪后,吴亚琴组织召开社区党员大会和居民代表大会,成立了问题情况反映小组,把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梳理清楚,形成书面材料,按程序反映给各级部门。她上下沟通,把上访职工的意愿要求反映上去。

  经过吴亚琴的不懈努力,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保和职工欠款问题最终得到解决,职工生活从此有了保障。时至今日,这批欠款仍由社区代为发放。

  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矛盾往往很难断出谁是谁非。长山社区有2100个家庭,家人之间偶尔会拌嘴吵架,邻里之间也免不了磕磕碰碰。有纠纷,大家都爱找吴亚琴评理说事,她从不推诿。

  有一次,居民董大娘打来电话哭诉,楼上邻居忘记关水龙头,半夜来水把家淹了。

  看着家里的惨状,董大娘很生气,不仅要邻居赔损失,还吵吵闹闹地说了些气话。邻居觉得董大娘说话太难听,就吵了起来。眼看着事儿越闹越大,吴亚琴站了出来。她安抚董大娘:“您别生气上火,他们也不是故意的。东西淹了,赔就是了。您放心,该赔的一分也不少。”

  一番劝解后,董大娘心情平静了下来。吴亚琴又到楼上,耐心地说服了邻居,赔了损失。两家人坐到一起,互相道了歉,心平气和地把纠纷解决了。

  多年来,经吴亚琴调解的家庭、邻里纠纷均圆满解决。她有自己的诀窍:“搞调解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摸索规律,对症下药。”经过总结研究,她归纳出政策传播、和面团、倾诉促和、釜底抽薪、巧借外力、欲擒故纵等民事调解十二法。

  有了吴亚琴的经验,社区组织起了民事调解志愿者服务队,队员都是生活阅历丰富的老党员。在健身广场边上设了“百姓说事点”,社区工作人员和党员轮流值班,有烦恼可以找他们倾诉,有纠纷可以找他们化解,有困难也可以找他们帮忙。吴亚琴有一句口头禅:“老百姓把咱们当救命稻草,咱们一定要让他们抓住了,他们把咱们看作希望,咱们绝不能让群众失望。”

  长山社区坚持的“服务惠民只进一道门、群众办事只到一窗口、百姓诉求只找社区首办人”,真正做到了让矛盾控制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社区。

  做到不让每个找她的人失望,吴亚琴付出的辛苦是常人所不知的。

  2005年10月的一天,她遇到了一件难事。居民小文(化名)的父亲去世了,而他正在几百里外的监狱服刑。小文母亲哭着找到吴亚琴,想让儿子回来送父亲一程。

  吴亚琴实在不忍拒绝,可自己心里也没底:“到监狱提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一联系监狱果然碰了壁:“说提人就提人,你谁呀?”再苦口婆心地和人磨,工作人员告诉她,这种特殊情况监狱做不了主,得省监狱管理局批准。她又按要求准备好各种材料找到省局。几经周折,终于得到许可。当她再次拨通监狱长的电话时,监狱长仍不无担心地说:“我们最担心的,是犯人家属会不会帮助犯人逃跑。”吴亚琴庄重地说:“我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担保,犯人不会逃跑。”对方沉默了一会儿,真诚地说:“吴书记,虽然没见过面,但你为民着想的诚心打动了我,我同意让犯人回去。”

  葬礼过后,小文回到监狱积极表现。如今,获得减刑走出高墙的他成了一名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人。

  10多年来,社区为9名释解人员安排就业,为5名释解人员办理了低保,14名释解人员没有一人重新违法犯罪。吴亚琴调解民事案例500多例,防止民转刑案件20多起,解决群体性纠纷10余起。长山社区成为“零罪犯、零家暴、零吸毒、零辍学、零失业家庭、零矛盾升级、零非正常上访”的“七零”社区。

(来源:吉林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