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杰 钱伟
2014年07月27日09: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家住安徽合肥市庐江县泥河镇的张生想翻修自家的土坯房,需要一个建设许可证,可就是不知道该咋办,听说有事拨打“12345”就行,就试着拨了一下,没想到,不到一周就办妥了,乐得他逢人就说:“12345,真灵。”
合肥的“12345”已经创办6年。从“不灵”到“真灵”,靠的是不懈坚持。
热线产生高效能,才是真本事
“12345”创办之初为市长热线,同时存在的还有其它部门的85个热线电话。“别说老百姓了,就是政府部门也分不清、找不准。遇上需要几个部门协调的事,更像是没头的苍蝇乱撞。”合肥市政务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朱达利说。
“热线”办不了事,渐渐就成了“冷线”,一些部门的热线电话便成了摆设。
渠道不畅怎么办?打通!2008年初,市委、市政府强力推动,85个政务、公用事业类服务热线整合形成了“12345”统一热线号码,并专门设立了办公地,由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开通只是开始,高效运转才是本事,这需要久久为功的恒心。”朱达利说。
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合肥将市、县、乡三级1060个用户单位作为成员单位,纳入12345管理平台统一调度,工作人员通过外呼、转接等方式,交成员单位办理。市里专门出台文件,要求件件有应声、有着落。如果情况复杂不能按时办结,交办部门应申请延期并及时向诉求人解释。
“市民只需记打一个号码,就能得到政府的帮助和服务。”市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汪胜利说,2012年以来,热线共受理群众诉求116万件,办结率99.8%,群众满意率99%。
合肥门户网站还设置了12345网络服务专栏,群众诉求可以直接登录网站提交。2012年,合肥市再次对政府服务热线和网络问政平台进行整合,建立12345政府服务直通车。
不抓落实亮红灯,监管出效率
韩国青年安根吾,想在合肥开一家韩餐店,试着拨打了“12345”。经过工作人员耐心解释,安根吾终于弄懂了政策和办事流程,连连表示感谢。
朱达利介绍,目前热线60%以上都是咨询类的问题,对于常规政策咨询,尽量现场答复;复杂的政策咨询,记录整理后,5日内主动回复。对于非咨询类的问题,12345也有一套更加详细的管理流程,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家住庐阳区淮河路老干局宿舍的曾蓓,打电话反映楼房化粪池堵塞,污水不断从马桶溢出,希望帮忙疏通。工作人员接到电话后,立即联系所属街道,将其反映的问题交办。街道随后通过社区协调小区物业公司,第二天问题就得到解决。
曾蓓第二天就打来了感谢电话。12345政务直通车负责人李月兰笑着告诉记者,“每天都能接到几十个感谢电话,打心里觉得温暖。”
李月兰说,12345设有专门督办机构,对群众诉求跟踪督办,督查结果作为成员单位目标管理考核依据。同时还建立了电子监察系统,对响应时间、办理质量、办理结果全程监督,即将到期的事项会有黄灯警告,逾期不办或者群众反映“不满意”的有红灯警告。一旦亮红灯,市监察局将介入调查。
购买服务降成本,提高专业化
在12345政府服务直通车办理现场,记者看到,接线员代世珍正利索地回答着一连串提问,热情而熟练。政府服务热线初建时,代世珍就来到这里,“每天要接听一百多个电话,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问题,即便对方是在调侃,也要认真回答,因为我们说的每句话都代表着政府。”
在另一个房间的网络受理平台,两排电脑桌整齐排列,方芳和同事们正紧张地敲击着键盘。方芳介绍,现在的网上业务越来越多,10名工作人员每天受理项目超过2000个。
其实,代世珍、方芳都不是政府工作人员,而是通信公司员工。2008年,合肥市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移动公司承接整合后的12345服务热线,网络受理平台则由电信公司负责。
“通信公司内部通过考核、选拔,安排业务熟练、素质过硬的员工到呼叫中心工作,政府服务直通车再对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合格后上岗。”李月兰介绍,这样既节约成本,也提高了专业化水平。
朱达利介绍说,目前12345“全天候”受理,只有工作人员85人。如果招聘专职工作人员,仅人员工资一项就要400万元,加上系统运营软、硬件成本,总投入将超过500万元。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每年财政只需支付约100万元,获得的是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群众需求无小事,12345做到了受理一体化、处理快速化、服务优质化、流程规范化,架起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连心桥。”市长张庆军表示。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27日 04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