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24日02:02 来源:解放日报
上图:1940年拍摄的“北京神社”。
右图: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在北京建立的“甲午碑”。
均 马宗超 供图
本报讯 (通讯员 龙钢 记者 朱珉迕)虹口区提篮桥街道昨天举办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现场,市民马宗超展示了两张摄于1940年的老照片,拍摄内容为日军在北京设立的“甲午碑”和“北京神社”。这两幅照片系首次公开亮相,又为日军侵华战争提供两大“罪证”。
两张照片是由马宗超的父亲马誉贗在北京拍摄的,拍摄时间为1940年7月。本月初,马宗超家中刚刚发现了其父摄于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的“卢沟晓月”旧照。(本报7月8日曾作报道)
记者昨天看到,两幅珍贵照片中,立于北京雍和宫宫门外的“甲午碑”,是日本侵略者为“纪念”其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而修建的碑亭。目前尚无确切考证其建造时间,据估计,该碑可能建于甲午战争后的清朝末期。“北京神社”始建于“卢沟桥事变”后。当时日军强租西长安街六部口29号某人家庙“观音寺”,充作日本“居留民”的“观音寺神社”,并决定在北京贡院建立更大规模的 “北京神社”。1940年6月底,日侵略者在“北京神社”举办“皇纪2600年庆典”之一“北京神社御镇座祭”。日本战败投降后,这类侵略神社被毁弃,“甲午碑”和“北京神社”亦不复存在,这两张照片成为难得保留下来的屈辱记忆。
据悉,提篮桥街道正陆续搜集马宗超老人珍藏的老照片以及区域内曾亲历抗战、东京审判等历史事件的老居民的资料,为明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筹备纪念展。
(来源:解放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