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23日06:49 来源:新华日报
不足10平方米的房子,是张兆荣温暖的家。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万程鹏摄
扫描二维码可观看新华报业网相关视频
编者按 大学录取过半,当人们把目光投向那些准大学生时,他们的父母、尤其是那些家境贫寒的父母,更需要我们投注更多的关切——为圆孩子的大学梦,他们怀着质朴而执着的信念,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尽为人父母的责任,更是为社会培养人才。
为推进“走转改”、发挥媒体融合优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今起推出大型全媒体行动“你的大学父母的梦”,由新华日报、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四维联动,把笔触和镜头对准那些为孩子撑起梦想天空的可敬的父母。
让我们向人世间最无私的亲情致敬,向身处困境依然乐观向上的父母们致敬!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让我们拿出爱与行动,帮这些父母去圆他们孩子的大学梦。
7月7日的北京,空气潮湿而黏腻,没有一点风。北京北四环东路65号的“居然之家”家具城内像闷罐子,混杂着新家具刺鼻的甲醛味,让人一阵阵憋闷。
晚8点,关门打烊,来自徐州市贾汪区51岁的家具城保洁员张兆荣却没走,她的夜间打工才刚开始。
“听听孩子的声音,
就有早起的精神”
每天早8点到晚8点,张兆荣在家具城公共区域做保洁,每月能挣两千元。为了能多挣钱,她每天多加4小时,早晨6点至8点、晚上8点到10点,给家具城7家商户擦家具,可以多挣两千元。于是,她每天凌晨5点起床,晚上10点后才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10平方米的出租屋。
1995年初,张兆荣和丈夫来到北京打工,一晃19年了。她先在街边卖了11年菜,攒下几万块钱,拿回老家盖新房。后来她干保洁,丈夫去长沙打工;19年里,她没睡过几个安稳觉,每年只在春节回一趟老家。
6月25日下午,女儿冯晶晶去学校查到高考成绩。那天晚上,张兆荣给女儿打了长途电话。每月她在北京的花销不超过400元:房租300元,家具城免费提供伙食,最大的开销就是长途电话费,100元。这钱她花得不心疼,因为即便只能和女儿说上一两分钟,也能安慰自己独自在外打工的牵挂的心。“听听孩子的声音,我第二天就有早起的精神。”
电话那头,女儿说:“没考好。不到200分,只能读专科了。”
张兆荣心里一沉,晶晶是贾汪区大吴镇建平中学高三(一)班的班长,原本以为能读个本科的。但电话里她没有流露遗憾,只是安慰:“还好,你尽力了。即便专科也一定要读。女孩子一样要读书。妈妈打工,钱够。”
晶晶轻声说:“嗯。”
其实,母女俩都知道,家里还欠外债7万元。
“妈,你黑了”
“闺女,你瘦了”
6月25日,晶晶一分钟也不想在老家耽搁,坐上晚上11点08分的火车去北京,硬座。从14岁那年起,晶晶每年寒暑假都来北京,一边看妈妈,一边打工。每次都是刚考完试就来,开学前一天才走。她知道妈妈一个人在北京起早贪黑打工辛苦, 下转3版
上接1版 一想到这,她在黑暗的车厢里一点也睡不着。
第二天,平时生病也舍不得休息的张兆荣向家具城请了半天假,一早6点,她已经赶到火车站,把左思右想的女儿接回家。女儿说:“妈,你黑了。”妈妈说:“闺女,你瘦了。”
晶晶来北京后,在家具城小卖部找了一份看店的工作,一个月能挣两千元,还能给妈妈打个下手。“闺女懂事。”张兆荣笑了,额头的皱纹舒展开来,让黝黑的面容一下子有了生机。
7日晚8点,张兆荣换下宽大的工作服,穿上一件黑白花纹的短袖褂,开始加班。女儿也和她一起擦家具。晶晶穿着浅藕色短袖和黑色长裙,这裙子记者在高考采访她时见过,这是她唯一的裙子。
张兆荣加班擦家具的那几家商户,店面基本都有三四百平方米,用湿毛巾和干毛巾各擦一遍家具,还要拖一遍地。有些污渍拖不干净,她只能蹲在地上用手擦,更费时。
为了节约时间,她们晚饭也都不想吃,啃了几口人家送的西瓜,又拿起拖把和抹布。张兆荣跪在地上擦地板,其间喘口气对记者说:“不能躺下休息,一沾到床,估计能睡上三天三夜。”
“她要读书,她一样可以成材!”
加班结束,母女俩走出家具城已是晚上10点。楼后10多米长的自行车车棚里,只剩下她们的两辆自行车。车子是二手的,骑回家要10多分钟。她们的家,在一个叫做黄草湾郊野公园的一片树林里。
灯影下,娘俩并肩骑行。家具城里的繁华与她们似乎从来没有多少交集。张兆荣希望有“那样”的家,只不过眼下还是梦。她只想努力赚钱把债还清,盼着晶晶读完大学,找到工作,再成家,她就满足了。到那时,她就真的可以离开北京,回家了。
梦想有些遥远,回到北京的家,将张兆荣的思绪拉回现实。这个家,由隔板搭建而成,没有窗户,走进屋便是一股热浪扑来。“挺好的!”她很满足,“下雨天不漏雨,这比过去住在养猪场里要好多了。”
小屋内,一张上下铺的床,还有饭桌、沙发、柜子,记者和她们娘俩在屋里已经显得有些拥挤。热饭的电饭煲是别人送的,电视是二手的,已经坏了几年。还有一台掉了隔栏的风扇,“吧嗒吧嗒”吹着并不凉爽的风。
衣服和生活用品几乎全部是人家送的。她每年回家,坐的都是最便宜的火车,没有座位,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她用的擦脸膏,一块钱一包,一次能用上大半个月。她在北京这些年,从没逛过大商场,只参观了一次天安门和长城,还是1998年陪老家亲戚去的。
晚上10点40分,张兆荣开始张罗晚饭。中午在食堂吃剩的稀饭和炒肉,她热了热,又蒸了点米饭,继续吃。晶晶不住往妈妈碗里夹菜。张兆荣吃在嘴里,心里高兴。“这孩子懂事啊。”
“我闺女学习很努力,如果我能一直陪在她身边,或许成绩会好一些。”张兆荣一再向记者强调。这个留守的孩子,张兆荣容不得别人有半点瞧不起。“她要读书,她一样可以成材!”
“有知识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坚持让孩子上学,这里面藏着张兆荣的情结。
她小时候,父母要多“挣工分”,就让家中老大张兆荣照顾弟妹。她因此失去上学的机会。可是,她羡慕读书的孩子,经常跑到学校,趴在窗台上旁听。父母看在眼里也不忍心。10岁那年,张兆荣第一次走进课堂。读完初中,因为父母身体不好,她没有继续读下去。
那时,看着身边人读高中,张兆荣刻意躲着他们,生怕触碰内心的“伤疤”。有位和她同龄的亲戚后来上了大学,每次说到她,张兆荣总会设想:如果当年能上高中,说不定自己也是大学生了。“有知识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总是这样对孩子说。
晚饭后,晶晶主动去洗碗、收拾桌子,然后给妈妈揉揉肩。张兆荣被揉得有点不好意思,又享受又觉得坐立不安。“傻孩子,妈妈不累。”她为孩子付出再多,似乎都觉得天经地义,而孩子稍微回报就内疚得不行。
夜深了。说到大学梦,晶晶打算读专科再转本,学习营销方面的专业,以后多赚些钱,让妈妈不那么辛苦。张兆荣却不太乐意女孩子学营销,“我希望她学医或者学幼教。”
女儿能不能上到大学,上什么样的大学?一切还在不确定中。但有一点张兆荣很确定,这孩子很努力,她会继续通过学习知识改变命运,让生活越来越好。
这梦想,就如同在北京打工的张兆荣要穿过公园,走进树林深处的家一样,虽然周边很黑,看起来很远,但一步一步坚定地走下去,家中的那盏灯终将把心照亮。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沈峥嵘 王 岩
(来源:新华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