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20日06:21 来源:新华日报
“淮安有轨电车工程开工”、“淮安有轨电车铺轨了”、“有轨电车23个站名公布”……自今年2月19日全面开工以来,淮安现代有轨电车工程建设的每一步进展,都牵动着广大市民的心。在市委书记姚晓东看来,淮安建设有轨电车,不但顺应了市民享有快捷大运量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需求,更是提升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功能的现实需要,同时也开了全国三线城市发展轨道交通的先河。
电车轨道按“高铁”标准设计
“建成后,轨道中间和两侧都铺上草坪,地面上只露两条铁轨。电车行驶时,看上去是在草坪上飞跑,形成一道景观。”
7月8日,淮安现代有轨电车一期工程翔宇大道建设现场,施工负责人刘斌指着正在架设的电车轨道向记者描述。当前工程建设进入铺轨工程试验阶段,现场已架设轨道2000多米。
“电车轨道是按照高铁的精度标准设计,建成后乘坐的舒适性非常好。”刘斌说,到8月底可实现全线轨通。
根据规划设计,淮安现代有轨电车一期工程线路西起市体育馆,沿交通路至大运河广场北侧,经和平路至水渡口广场,向南沿翔宇大道、楚州大道至马甸连接线,总投资35亿元,全长20.07公里,共设车站23个。
“这条线路创造了多个全国和世界之最。”淮安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骆四清说,该线路是国内首条进入城市核心区运营的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同时,车辆采用超级电容供电方式,在车站快速充电,该线路由此成为目前全球最长的不带“辫子”(无接触网)轨道交通线路。
在淮安市“电车办”会议室,记者看到,墙上一块巨幅“倒计时牌”写着:“距2014年8月31日轨通倒计时55天。”淮安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徐效文介绍,根据规划,明年春节可实现通车,届时淮安市将步入轨道交通时代,从而成为全国首个拥有现代有轨电车的三线城市。
今年3月24日,淮安市现代有轨电车一期工程初步设计通过专家评审。评审专家组组长张海军说:“项目方案对未来淮安市乃至全国的有轨电车建设起到了典型和示范作用。”
有轨电车是“中心城市”首选
淮安市交通运输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该市机动车迅速增长,市区年均增长超过20%,五年翻一番;道路交通日益拥堵,市区高峰时段汽车时速低于20公里。公交发展现状却不甚理想:公交分担率仅16.10%, 下转3版
上接1版 万人拥有公交车标台数为9.31,低于10~12.5的国家标准,这两项指标在全省排名均靠后。
“以主城区至淮安区为例,尽管公交班次和运量逐年上升,但往返两淮的市民还是感觉往来时间长、出行不方便。”骆四清说,发展大运量公共交通迫在眉睫。
公共交通有多种方式,如普通公交、公交专用道、BRT、现代有轨电车、轻轨、地铁等,那么哪种模式更适合淮安这座“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呢?
据介绍,发展地铁、轻轨,国家有“硬杠杠”:城区人口必须分别达到300万人、150万人,线路单向高峰小时客流量分别达3万人、1万人。淮安城区人口等指标远没达到国家立项审批要求。
“我们曾一度考虑选择BRT,但经过多方调研论证,最终选择了现代有轨电车。”骆四清说,对比发现,有轨电车是最适合淮安这样中等城市的先进公共交通方式。相对于公交、BRT以及地铁等,有轨电车的优势在于——运量更大:运量相当于5辆公交车、2.5辆BRT,高峰小时运量最高可达1.5万人次;使用寿命可达30年,相当于BRT的近4倍;投资每公里1.5亿元,约为地铁的1/5,轻轨的1/3。“更重要的是,现代有轨电车零排放、无污染、能耗低,更加符合淮安生态市创建要求。”
尚未通车已凸显“溢出效应”
据统计,目前我国在建或规划的现代有轨电车线路达50多条,涉及近20个城市。与南京、沈阳等大城市有轨电车仅是辅助交通方式相比,在三线城市淮安,有轨电车将成为主要公共交通模式。
“有轨电车不仅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更重要的是,它还提升了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功能和整体价值。”淮安市市长曲福田说,有轨电车经过市区最繁华地段,它联接了清河区、开发区、生态新城和淮安区四大城市组团,贯穿商业中心、商务中心、经济中心、行政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等五大中心,像一条纽带把城市各组团和功能区联成一体。
3月24日评审会上,张海军指出:“淮安有轨电车这条线是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发展的轴心,它加强了淮安区与主城区之间的联系、交流,符合国家关于加强城市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据介绍,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发达城市,有轨电车都是最先进的公共交通模式之一。在远景规划上,淮安有轨电车将发展为7条线路,长达120公里。
记者了解到,有轨电车尚未通车,其“溢出效应”已经凸显。“电车规划到哪里,发展要素就往哪里集聚,地价房价也跟着升值。”骆四清说,有轨电车建设,倒逼着旧城改造的推进。“新亚商城一带有五所学校,道路拓宽、房屋拆迁十年无进展。有轨电车一到,一切迎刃而解。”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经上马建设、总投资上百亿元的里运河文化长廊项目,老板也是看到了有轨电车的规划,才最终下定投资决心的。
本报通讯员 王建国 许 军 本报记者 彭广余 李先昭
(来源:新华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