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15日05:20 来源:南方日报
教育部14日发布《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对中小学学生寒暑期赴境外“游学”团体的教学内容、时空跨度和安全责任机制等作了规定,其中特别指出,境外研学旅行的教育教学内容和学习时长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在境外全部行程计划的1/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留学的兴起,寒暑假的短期“游学”迅猛增长。但由于监管和管理的缺位,中小学生寒暑期境外研学旅行团问题频出。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介绍,“游学”团体主办机构、主办单位资质不够,收费畸高,“游学”变成“到此一游”等怪象屡见不鲜。
针对这些问题,《指南》明确,举办境外研学旅行要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具有明确、有益的教育目的和适当、周密的教学内容,把素质教育和体验学习贯穿始终。境外研学旅行的教育教学内容和学习时长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在境外全部行程计划的一半。
对于境外研学旅行的时间空间跨度,《指南》建议活动时间和地点应事先进行合理规划,充分考虑中小学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承受能力,一般小学生不宜超过3周,中学生不宜超过6周。每次活动安排不宜超过2个国家,每个国家的参访城市不宜超过4个。
《指南》要求举办者,如需选择与境外学校、夏冬令营营地等机构合作,要通过相关渠道核查境外机构的合法性和民事行为能力以及承接条件,并应在活动宣传阶段即向拟参加活动的学生及其家长作出说明。
此外,《指南》对境外研学旅行的安全责任机制也作出相应要求。举办者要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好相关信息的备份工作,以备遇到突发情况能够及时提供。在境外期间,举办者要通过适当方式向学生家长及时沟通活动进展情况。条件允许的,可以每天向学生家长通报情况。同时,为赴境外研学旅行团组配备随团带队教师,其与学生的比例一般不低于1∶10。学生年龄结构偏小的团组,需酌情增派带队教师。
【解读】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指南》答记者问
为行业活动划定基本标准和规则
14日,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教育部为什么要制定《指南》?
答:近年来,以夏冬令营为主要形式的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日益活跃,其活动质量和安全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暑期来临,为促进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健康发展,维护师生合法权益,我们编制和发布了《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为社会提供方向性和规范性做法。《指南》强化了安全、文明、实效的政策导向。指导主办者从方案制定到组织落实切实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保障、落实学生安全教育。
问:《指南》的内容主要包含哪些方面?
答:《指南》强调安全出行和寓学于游。对举办者安排活动的教学主题、内容安排、合作机构选择、合同订立、行程安排、行前培训、安全保障等内容提出指导意见。特别在操作性方面,规范了带队教师人数、教学内容占比、协议规定事项、行前培训等具体内容。为整个行业活动划定了基本标准和规则,希望能够形成社会的共识和监督。
问:您认为《指南》发布后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答:制定《指南》是希望能为社会提供方向性和规范性做法,逐步引导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的举办者规范和完善活动举办流程。同时,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措施。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下属国际合作与交流机构以及校外教育机构要率先贯彻落实《指南》的各项要求。
鉴于目前存在多种市场行为,在此提醒广大中小学学生和家长要增强安全、文明意识,强化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特别是在选择参加由教育机构等以外的机构举办的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时,要关注举办者的条件、关注活动内容、关注合同条款,可以参照《指南》的内容与举办者协商,尽最大努力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当然,仅靠《指南》无法完全解决研学旅行中存在的问题。在前期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国家通过组织行业协会的方式为研学旅行活动提供举办标准和参考;有些国家在国内外信息沟通与传递方面做法成熟。我们将继续积极研究,不断探索规范研学旅行活动的方式方法。综合新华社电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