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14日01:30 来源:江西日报
顺口溜是一种形象的民意表达,正所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党员干部应注重从百姓的顺口溜里听取民声、了解民情、感受民意,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架起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桥梁。
群众中有不少反映干部作风不实、形象不佳的顺口溜。“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全身亮光光,只是做模样”,是农民对某些干部调研的讽刺;“干部交流,多花汽油”,是群众对少数乡镇“走读干部”的批评。当然,群众也编出了许多新的顺口溜,赞扬干部作风的转变。如“干部带头干,群众学中干;示范树榜样,一起奔小康”、“来到农户身边,站在农户田边,贴近农户心边”,等等。
有道是,言为心声。顺口溜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干部形象和作风的好与坏、实与虚;顺口溜又像一把尺子,测量出群众对干部作风、工作成效的满意度。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决策拥护不拥护,对党员干部的工作满意不满意,往往通过顺口溜便略知一二。因此,党员干部要学会从顺口溜里读懂群众的表情,了解群众的心声,满足群众的需求,努力做群众的贴心人。
对待顺口溜中的批评之声,要有闻过则喜的胸怀。党员干部要学会包容和“兼听”不同意见,尤其要善于从牢骚话甚至骂声中听到真话、摸到实情,并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对待顺口溜中的表扬之声,要有谨慎清醒的态度。唯有谨慎和清醒,我们才能从表扬声中找到差距,做到耳边常闻“敲打声”,成绩面前不骄傲,把群众的表扬当作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对待顺口溜中的建议之声,要有善于纳谏的艺术。俗话说得好,锣鼓听声,听话听音。群众许多好的建议和期许,往往就隐藏在顺口溜里,我们不但要善于听出来,还要努力“提上去”,把群众的正确意见集中起来,用制度加以固化,努力体现在整改行动中。
时下,群众对党员干部作风转变给予好评,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三国志》有言:“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只有乘势而上、乘胜追击,步步为营、处处为垒,日日为继、久久为功,才能防止“四风”问题回潮和反弹,真正以好作风树立好形象。
其实,顺口溜有时还是群众的口碑。群众心里有杆秤,对自己满意的干部,他们往往会发自内心的加以赞誉,而对那些作风差、形象差、以权谋私的干部,也会口口相传、愤愤不已。“只要反腐不放松,早晚抓住王怀忠”,便是例证。因此,在选拔和任用干部时,各地要重视群众的口碑,听听流传的顺口溜,这对于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干部、用好干部,也是可资借鉴的一个“窗口”。那些被群众编成顺口溜赞誉的干部,绝对不会差。反之,被用顺口溜戳脊梁骨的干部,不但不能提拔使用,还要根据群众的反映顺藤摸瓜,一查究竟,才会有效防止带病提拔现象的发生,确保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来源:江西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