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正式外交场合,领导人笑谈“时间都去哪儿了”—

流行用语,你会说几句?

记者 刘菲

2014年07月14日08:3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前,习近平主席访问韩国期间,韩国总统朴槿惠在首脑会谈时对习主席说:“习主席辛勤忙于政务,亲民乐民,中国人民都用‘时间都去哪儿了’来描述习主席的工作状态。希望习主席的热情和付出可以让中国政府成功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朴槿惠意外地用中文说出“时间都去哪儿了”,令在场中韩与会人员会心地笑了起来。一句流行用语,拉近距离,活跃气氛,在外交场合取得了良好效果。当然,这和朴槿惠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有关。

使用流行用语代表新潮

所谓流行用语,是指适用于特定群体,更利于表达某些复杂含义的新词汇。它因其新颖及便利性而受到特定群体的青睐,进而流传开来。“文革”时期,最典型的一句流行用语是“向毛主席保证”,人们在交往中,往往在表达意思之前先加上这句话,以示郑重,后来“向毛主席保证”成为许多人的语言习惯,有意无意间也会加上这句话。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流行用语的新特点。首先是以年轻人为主导。与以往流行用语全民使用的情况不同,现在的流行用语大多产生于网络,流传于网络,再从网上传到网下。年轻人发明、主导,再从年轻人向大众扩散。其次是变化快。许多流行用语产生于热点新闻事件发生后,随着相关联的新闻事件逐渐远去,也很快淡出人们的视线,如,几年前流行的“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我爸是李刚”、“神马都是浮云”等已被新流行用语替代。2014年已经过半,流行用语一如既往地热闹。最近微博上评出了8个火辣辣的热词,它们纷别是: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萌萌哒(可爱)、茶叶蛋、啤酒和炸鸡、来自星星的你、且行且珍惜、你懂的、小苹果,真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借助流行用语了解中国

来华留学生大多是年轻人,对于流行元素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适当地加入流行用语的内容,既能使留学生了解当代中国和中国人的思维,也能提高他们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兴趣。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孟凯说,所有词语的教学讲解都会涉及意义、用法和使用条件,流行用语亦然,而且,流行用语还会涉及来源。比如,向留学生讲解“时间都去哪儿了”,字面意思挺好理解,但让他们感到不解的是它为什么会成为流行用语。这时,就要介绍《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的完整歌词,再放上几遍这首歌曲,让留学生们体会歌词中淡淡的忧伤和温暖的记忆,了解中国人的家庭观和孝道。这种直观的中国文化与汉语相融合的教学,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北京大学加拿大留学生帕特里克认为,对于刚开始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来说,理解流行用语比较困难,其中既有语言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他说,反过来想,由于流行用语中包含着大量的本土文化信息,学习和了解中国社会的流行用语,也有助于我们的汉语学习,还能拉近我们和中国同学之间的距离。

善用流行用语彰显素质

流行用语也有雅俗之分。重庆师范大学袁晓芳认为,作为伴随网络成长的年轻一代,中学生热衷于流行用语,认为可以借此拉近和同学、朋友的关系,满足追求潮流、时尚、新奇、求简的心理需要。流行用语中粗俗和不规范的用词,既无益于学生身心健康,也会给语文教学带来负面影响。有的学生在作文里加入不规范的网络流行用语,看得老师不知所云;有的学生在与同伴交流时,使用特定群体中流行一时的符号、缩略词语,家长根本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如何甄别和善用流行用语,学生们往往不懂,需要老师、家长的关注和引导,使他们既能学到知识,还能紧随潮流、关注社会,并拥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北京语言大学教师王丽娟认为,网络语言具有时间的局限性、用法的非常规性和猎奇性。只有当网络语言成为网络流行用语,进而为不接触网络的大众所接受时,才能成为流行用语,比如“给力”。

流行用语是社会生活的风向标,是大众心理的晴雨表。在自媒体时代,它也是草根阶层抒发胸意、展现个性的方式。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汉语言花园中,流行用语是绚丽的点缀。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