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文明
2014年07月09日08: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①:小清河和大白河汇集成小江,乳白色的河水已不见踪影,整个河流生态也渐渐恢复正常。 |
然而,治理小江并非易事:尾矿库容有限,矿石处置遇阻;当地部分百姓收入长期依赖于矿厂,他们对关停不达标矿厂的举措并不配合……在这里,治污不仅是环境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民生问题。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金沙江的支流小江贯穿东川全境。2013年4月,由于受到铜矿尾矿水污染,小江的水体变成了乳白色,被称为“牛奶河”,引起广泛关注。一年过去了,本报记者重回东川实地采访,发现如今的小江已不再流淌着乳白色“牛奶”,变得清澈了。
小江由小清河和大白河汇集而成,贯穿东川全境。近日,记者来到两条河流交汇处,乳白色河水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清清的河水。小清河不远处的一段滩涂上,停留着几只白鹭。
“现在小清河流域的铜矿企业都已经实现了达标排放,河流生态也渐渐恢复正常。本地餐馆的干炸小河鱼,鱼便出自小清河。”东川区环保局局长张劲毅说。
“牛奶河”变清,尾矿刺鼻气味不再
“牛奶河”变清,与东川区政府采取的强硬措施有直接的关系。2013年“牛奶河”事件发生后,东川区要求矿产企业全部停工整改,不达标不开工。
“相关涉事企业负责人被判刑,对排污企业形成了很大的震慑。”张劲毅说。
此前东川区因民镇有选矿企业直接向金沙江排污,受到环保部门处罚。采访时,恰逢东川区环保监察大队要对涉事企业突击回访,记者跟随车队参与了检查。
在去因民镇的路上,采矿留下的废石堆时有发现。“从地下将矿石挖出来后堆积,没有经过化学选矿,不会污染水体。”东川区环保局副局长李涛说,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当地目前只能集中主要精力对一些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
到达涉事企业后,从采矿到选矿、排出尾矿,监察大队详细查看了生产记录和生产现场,并专门查看了被举报的排污口——排污口已经拆除,没有排污痕迹。
来到金沙江边,尾矿库的排洪渠排出的水还算清澈,清液流入江时没了尾矿特有的刺鼻气味。记者注意到,由于此前多年的直接排污,金沙江边已经淤积了大量灰白色粉状矿渣,与江边黑色或红色石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地经济依赖于矿厂,少数人对治污不理解
“现在是不是绝对没有企业偷排,我们也不敢保证。”东川区环保监察大队副队长汪永说,监察大队在岗的有8名执法人员,配备了两部车。而全区监管对象则超过百家,“全部跑下来都要三四天,要是严格按照程序查下来,没有两个月根本办不到”。
由于矿企排污往往偷偷进行,没有群众监督,很难抓到现行。但是当地一些群众与矿上利益关系相互交织,监督动力并不足。
因民镇共有18730人,各家矿企有15000多名工人,其中本地工人有近7000人。“基本上每家都有一人在矿上。”
每名矿工在矿上的年收入平均可以超过3万元,如果铜矿开采被叫停,当地村民的收入、生活就会受到影响。
“去年‘牛奶河’事件发生后,我们关闭了矿厂,一些百姓不理解,要求政府让企业尽快复工。”当地一位干部说。
在这里,治污不仅仅是环境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民生问题。
为历史还账,建尾矿库投入近17亿
“防止矿企污染,最重要的措施是通过建设尾矿库,使尾矿废水达标排放。”张劲毅说,按照东川区的相关要求,今年7月30日前,仍未建设尾矿处理设施的矿产企业将被永久性关闭。
东川自清朝康乾时期就开始大规模开采铜矿,长期的矿产开采导致小江植被破坏、河流污染严重。事实上,2007年以前整个东川没有一座尾矿库,污水都是直排江中。尾矿库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在为历史还账。
“根据规划,东川建设尾矿库的投入将近17亿,接近东川两年多的财政收入。”东川区副区长朱绍彬告诉记者。
按照现在企业排污量,一座尾矿库的库容仅够几家企业使用三四年。“尾矿库排满后就面临如何处理的难题。”东川区安监局局长黄大龙说,一个个尾矿库就如同悬在东川头顶的大缸,一旦溃坝,后果不堪设想。
黄大龙告诉记者,尾矿处理有两种主要途径:一是回填,二是尾矿综合利用。回填成本极高,还会影响矿藏的开采。因此黄大龙建议,利用东川尾矿来烧制砖块。
研究证明,尾矿烧制的砖块在辐射和毒性测试上都是达标的。“成本比使用黏土还要便宜,一个个尾矿库就是一个个资源库。”黄大龙说。
然而, 至今仍没有一家企业愿意建设这样的砖厂。“一听说是尾矿矿渣烧制的砖块,谁敢买?如果没有政策支持和有效宣传,很难吸引企业投入尾矿再利用行业。”记者了解到,目前东川区正积极向国家争取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
“东川现在的发展,要治水,更要依靠水。”朱绍彬说。目前,东川政府正在加紧非矿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记者沿途看到的绿色热区河谷农业开发就是其中之一。东川,正在从“牛奶河”的噩梦中醒来。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09日 09 版)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