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08日12:25 来源:云南日报
本报讯(记者 熊燕) 记者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研究了眼镜王蛇毒抗菌肽,发现临床耐药菌对其耐药性的能力非常低,作用远超传统抗生素。这一发现有望解决人们最为困扰的抗生素因长期使用而无效的难题,对研发新型抗生素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现代人对传统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和滥用,使临床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耐药菌株,如携带NDM-1质粒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万古霉素致病菌等。目前临床使用的抗生素对这些耐药菌已无疗效,成为目前特别是今后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因此,自然界各种来源的天然抗菌肽目前成为人们研发新型抗生素的希望。
在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基金委—云南省联合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生物毒素与人类疾病课题组在张云研究员带领下,李盛安博士等在前期大量研究工作和相关发明专利“爬行动物抗菌肽及衍生物及其应用”基础上,研究了眼镜王蛇毒抗菌肽OH-CATH30在临床耐药绿脓杆菌引起角膜炎中的治疗效应。研究人员从患有角膜炎的患者中分离出的10个独立绿脓杆菌菌株,对眼镜王蛇毒抗菌肽OH-CATH30很敏感,而对目前广泛使用的临床药物头孢哌酮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等传统抗生素反应则不敏感。
动物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OH-CATH30单独治疗或与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耐药性绿脓杆菌引起的角膜炎的临床症状。此外,临床耐药菌对眼镜王蛇毒抗菌肽OH-CATH30产生耐药性的能力非常低。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结果为新型抗耐药微生物感染药物的研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药效学基础。
(来源:云南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