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08日05:50 来源:山西日报
大学生就业率有多少水分
2014年毕业季,727万高校毕业生给学生和高校带来了巨大压力。然而,不签就业协议学校就不发毕业证、网络虚假就业协议热销,学生 “被就业”情况依然存在。
一份盖着来历不明的公司印章的假就业协议,在网站上可以卖到数百元。在毕业季,这种商户、消费者都心知肚明的“假冒伪劣”产品却处于热销之势。
一位购买了就业协议的消费者告诉记者:“不签就业协议学校就不发毕业证,不少同学都是靠这种方式蒙混过关了。”
“你们把学校发的合同等文件快递过来,我们联系适合的公司在上面签好字盖好章发回。如果学校还有回访环节,需要打电话询问真实性,我们也会接电话配合。”店家告诉记者,他们只是“中介”,公司都是真实的,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签约不同的公司、岗位。
目前,各地公布的高校就业率都在80%以上,一些高校甚至标榜达90%以上。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目前统计的就业率主要分三部分。一部分是签约就业率,这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最为看重的就业数据,其中“假协议”泛滥;另一部分是灵活就业、隐性就业,包括学生自主创业等。因为是灵活就业无法出具协议书,只要学生称自己在就业即可;再就是考研和出国留学的学生,只要学生表态说正准备出国留学,也计算在就业范围之内。
“虚假就业与高校的利益息息相关。高就业率意味着在高校评估中能获得好成绩,对招生也更有吸引力。”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说。
记者了解到,“想毕业先就业”的做法在很多高校都存在,因为高校的就业与办学已紧密挂钩。2005年,教育部明确规定,高校的招生计划要与毕业生就业状况适度硬性挂钩。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一些人士透露,有的高校出于生存需要,诱导学生就业造假。部分高校的毕业生甚至不明真相“被就业”,即学校瞒着学生签虚假就业协议。而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少专家认为,偏颇的专业退出机制、评估考核、提高社会声誉等因素形成了虚假就业的环境土壤,就业率“注水”危害极大。就业率的“虚假繁荣”会误导社会对某些专业的需求,影响国家就业政策的制定和高校的专业设置,甚至有可能制定与现实不符的经济政策,导致就业更难。
专家指出,教育部的制度设计应该更为合理,客观构建高校的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并采取多种方式鼓励高校提升就业率,回归大学教育的应有目标。 (据新华社电)
(来源:山西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