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05日06:31 来源:新华日报
4日上午9:50,“蛟龙”号搭载在母船“向阳红09”船上,离开福州马尾港,驶向西北太平洋。本报记者登上“向阳红09”船,探秘此次“蛟龙”号深海之旅。
去年,“蛟龙”号从冲击下潜深度的海试转向试验性应用科考。国家海洋总局制订今明两年科考任务,此次出航是完成第一航段任务。本航次安排有8次下潜,其中5次为地质考察,3次留给生物学家。
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邓希光介绍,此次前往最大水深5000多米的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履行与国际海洋管理局签订的富钴结壳区勘探合同,主要是了解这种资源矿的分布范围、厚度、覆盖率和含量。此外还要采集海岩石样品,分析成矿环境和海山的演化历史。
“向阳红09”船上,到处是年轻的面孔,“80后”占出海人数的一半,其中最耀眼的是两位女潜航员。赵晟娅,生于1990年,来自河南安阳;张奕,比她大两岁,来自河北唐山。因为来了女队员,船上还特别开辟女卫生间。
张奕告诉记者,6名新潜航员要经过两年培训,此次出航,主要是适应海上生活,要学习操作潜水器,学习操作抓取设备,“等训练满两年才能潜海,不过,我们已经很激动了。”
不同于新潜航员的好奇憧憬,已深潜30次的傅文韬考虑的是如何把每次下海都操作得精准完美。2012年,就是他驾驶着蛟龙号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他很享受潜航,“在那个黑白灰的安静世界里,你会充满敬畏,那里是人类生命的起源。”
上海交大心理学博士石路随船出海。他介绍,蛟龙号内部为直径3米球形空间,要在如此逼仄、幽闭的空间里进行精心操作,要求潜航员具备很强心理、生理素质。此次出航,潜航员将首次带上生理监测仪器。我国将建立一整套潜航员生理数据库,填补世界空白。 本报记者 颜 芳
(来源:新华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