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30多年如一日 “掏”出城市的洁净

2014年07月04日05:21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30多年如一日 “掏”出城市的洁净

  (上接1版)

  “我们最怕坐公交车下班。”唐继全说,掏粪工衣服上沾着粪便和臭气,经常让乘客们掩面捂鼻。有时乘客抱怨声大了,他干脆提前下车,拖着疲乏的身躯走几站路回家。

  对此,唐继全感叹:“掏粪工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大家能尊重我们的工作。我们希望能够正大光明的穿着工作服,坐在街边吃豆花饭!”

  公开自己的电话,疏通有求必应

  掏粪工与粪便打交道,经常面临着生死考验。唐继全说,几年前,他和工友在疏通弹子石谦泰巷一座公厕时,眼看池底还剩一点污物了,工友弯腰那一刹那突然晕倒,“幸亏我眼疾手快,马上把他扶了起来。他要是再多吸几口沼气,肯定没命了。”

  为方便群众,唐继全制作了印有自己名字、联系电话的名片,哪里的公厕堵塞了,化粪池需要清掏了,只要一个电话,他就赶去处理,从不收一分钱。因为名片已经发出去很多,他的手机号码从来不敢更换。

  1996年入党后,唐继全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2010年除夕,唐继全和家人正准备吃团年饭,突然有电话打进来说,上新街农业银行化粪池堵塞,急需疏通。

  唐继全闻讯立马放下碗筷,赶赴现场。由于所有疏通工具都没起到效果,唐继全二话不说脱掉衣裤,跳进冰凉的粪水中,用手一把一把往外掏堵塞物……

  在场的银行工作人员和群众被他的举动惊呆了,许久说不出话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苦战,化粪池终于疏通了,唐继全却早已冻得浑身冰冷,嘴唇发乌。那个春节,他是在感冒、高烧中度过的……

  唐继全告诉记者,直到现在,他妻子对他那次的病因一无所知。“不要让家人担忧。”唐继全告诫队友,“工作上的事,能不讲就不讲。”

  对老婆最歉疚,希望找个接班人

  近年来,随着旱厕淡出市民的视线,主城不少公厕具备了自动降解功能。重庆的粪便清掏告别了以前的纯人工清掏,取而代之的是半自动清掏和机械作业,唐继全的工作时间也从原来的10多个小时减少到8、9个小时。

  不过7月2日上午,记者跟随唐继全来到弹子石环道附近的一座移动厕所时,发现这份工作仍然不轻松——

  56岁的唐继全挑着满满一担粪,踏上转运粪车晃晃悠悠的木板。为清掏这座厕所,他来回走了三趟,每一趟都担有近百斤重的粪便。记者粗略估算了一下,南岸区有近30座移动公厕,按每座三趟计算,仅全部清掏一遍,唐继全和他的三名队友就要担8000多斤粪便。

  唐继全工作后一直和厕所打交道。时代变了,市民要求高了,主城厕所更新换代,掏粪工具随之升级,但移动公厕仍需要人工收集,人工挑粪上车;化粪池虽然能自解,仍需定期清掏;楼式垃圾站逐步被改造为压缩式垃圾站,压缩后的垃圾剩滤液恶臭难闻,也需要清掏工处理。唐继全说,工作累、工作苦,没什么可怕的,“如果我没有把这份工作做好,就是脏了南岸、脏了城市的‘班子’,我要掏粪掏到60岁退休!”

  与粪便打了30多年交道的唐继全至今有两个心结。一是家里大小事全靠老婆扛,自己没时间陪她。“她不仅任劳任怨,还经常到街上来陪我。”说起自己的爱人,唐继全的表情既甜蜜又歉疚。

  唐继全也有烦心事。南岸区粪便设施清掏小组现今只有4名队员,平均年龄超过50岁。“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种工作,要是我们都退休了,谁来接班?”唐继全说,他真心盼望找到几个接班人,把疏通公厕的事继续做下去。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