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七彩民歌 生生不息

2014年07月02日06:51    来源:广西日报

原标题:七彩民歌 生生不息

今日视点

  6月22日,由广西文化厅和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七彩民歌”音乐会在广西音乐厅举行。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百名师生身着绚丽的民族服装,演唱了广西世居民族原生民歌、仪式音乐以及根据原生民歌改编的新民歌、创作的新作品,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广西民歌资源。这是民族艺术系建系以来,首次以专题音乐会的形式面向社会公演。本报记者采访该系两位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年轻的传承人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热爱与追寻。

  1 站在更高角度看祖辈的文化

  在音乐会的第一篇章“源”中,学生们展示了《走花灯》《安家歌》等以往广西舞台上较少呈现的仪式音乐,其神秘的音乐、舞蹈语言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新鲜感。其中,田阳壮族师公舞《走花灯》的采集、编排、主演,是来自百色田东的大一学生农定邦。

  农定邦出生于田东一个道公世家,家里祖祖辈辈做道公,到他父亲这一辈,已经延续了十几代。道公民俗学上又称僧公,由佛教、道教和壮族本地的原始信仰相融合而产生,在壮族地区至少流传了400年历史,主要从事民间祭祀活动。农定邦的爷爷在世时是当地最有名的道公,屯里的仪式队举行家庙、庙会活动都由他爷爷主持。

  农定邦从小耳濡目染,对仪式音乐、形式了如指掌。由于社会对祭祀文化缺乏深入了解,说到僧公总会把他们与迷信画等号,这让农定邦一直有种文化自卑心理。在报考民族艺术系时,他刻意回避自己的家世背景,选择壮族嘹歌作为专业考试种类。入校后,经过理论与专业的系统学习,以及与民艺系主任徐寒梅老师的几次深谈,他逐渐树立起文化自信,认识到壮族民间宗教信仰所包含的文化价值与学术价值,了解到僧公祭祀音乐是壮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学习之余,农定邦经常进行田野采风。一次,他与同学到田阳采风,在一个歌圩上看到当地仪式队表演的田阳壮族师公舞《走花灯》,就用手机将它录下来。回来后,他与同学反复排练,意欲将它搬上舞台。《走花灯》是个祭祀仪式,音乐以羽、宫调式为主。歌曲既表达了对亲人的哀思,也寄托了壮族民众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愿。为了原汁原味地呈现仪式形态,农定邦从家里拿来鼓、锣、镲等打击乐器和服装,其中有一个鼓制作于清朝末年,一件衣服据说也是从清朝流传下来。在花灯的数量上,由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只在舞台上摆放了3个花灯。而事实上,民间各地摆法不一,有摆十几盏灯的,也有摆36盏、72盏、108盏的,依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未来的发展,农定邦告诉记者,大学的系统学习,帮助他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祖辈所从事的民间文化。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些东西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使之以表演形态登上更高的舞台。

  2 在尊重基础上的传承

  来自河池环江的毛南族学生蔡宇涛,今年读大二。与他交谈,记者能感受到他对毛南民族音乐的热爱和担当传承的责任感。

  音乐会上,蔡宇涛担任了环江毛南族民歌《不怕大老虎》和环江毛南族傩欢《安家歌》两个节目的编排。《不怕大老虎》是毛南族最完整、最原生的歌曲,已经传唱了两百多年。它是二声部童谣,毛南人哄孩子入睡都会唱这首歌。“奶奶唱一个声部,爷爷唱一个声部,在尾音有个大二度重叠,非常和谐优美。”演出中,同学们以朴实深情的演唱,准确表达出歌曲柔美、慵懒的意境。《安家歌》是蔡宇涛跟妈妈去乡下走亲戚时采集录制的,属毛南族仪式歌曲,主要用于傩戏表演,大多表示祈福的愿望。回来后他先把谱子记下来,再把歌词用通汉字和国际音标加以标注,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才把歌词翻译出来。排练时,蔡宇涛教同学们用毛南语演唱,一句一句地抠发音;队形上,他坚持按照节目的原始形态来排列,大家围成半圆形,或坐或站;服装方面,以村民的服装为准,为了演出效果,大家按照他提供的样板服装各自做了一件演出服;歌曲演绎上,也完全按照原始歌调来吟唱。蔡宇涛认为,这两首歌几百年传承下来,肯定有它的道理,他必须原汁原味地把它们搬上舞台,这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

  蔡宇涛的经历比一般同学更为丰富。高中时期,他曾考上《印象·刘三姐》的演员,在桂林学习了戏曲、彩调、渔鼓、文场、零零落等文艺形式。以此为基础,他开始研究本民族艺术,并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毛南族音乐。有一件事对他触动较大。有一年回乡,环江高中的老师告诉他,当地三位毛南族音乐的传承人都是七八十岁高龄,已经唱不动了。蔡宇涛才发现,会唱毛南歌的人已经那么少,自己必须去学习了。

  他首先从文化馆、演出队开始收集现有的资料、歌曲。为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他到乡下去采集最原始的资料,一个村一个村打听“有哪个爷爷奶奶会唱毛南歌?”一次到下南村,村民告诉他,有个叫谭振英的老人会唱,寻上门去,老人果然是行家里手。不过,老人身体不适,只唱了一首就唱不下去了。第二年,蔡宇涛又来到老人家,不巧老人生病住院了,令他十分遗憾,同时更感到时间的紧迫性。现在,蔡宇涛已经收集到比较完整的五六首毛南仪式歌曲,以及四种曲调共四五十首歌曲,可以说毛南现存的民族音乐种类的曲调他都收集齐全,包括壮族的三调六腔也都收集在手。他告诉记者,他手上有一本珍贵的古书,是同学的妈妈给他的。他一眼就认出那是毛南古歌书,里面记载了毛南族从秦代到清朝的演变史,是一部了不起的毛南族史诗。可惜,已经没有人会唱了!他有个想法,能否用毛南流传最广、最大众的曲调,把歌词套进去演唱呢?这个想法或许会激励蔡宇涛更勤奋地研究本民族艺术,在传承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来源:广西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