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兴起一座座绿色银行

2014年07月02日04:00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兴起一座座绿色银行

  松原市宁江区善友镇后关村村民冯青国,望着自己家枝繁叶茂、茁壮挺拔的承包林,心里特别敞亮。他兴奋地告诉记者,这就是他家的绿色银行。这座绿色银行,是松原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帮他建起来的。

  两年前,冯青国按照规定把到了时限的林木伐掉后,买了2800株“小乘黑”杨树苗,栽在这块承包林地上。要是在以前,这些林木都是村里的。可现在,树无论长多大,都归他本人所有。这一点,让他特别坦然。

  林木怎么就成了银行?宁江区林业局负责同志给算了一笔账:这是大约18年成材的林子。如果这2800株杨树能成材1800株,每株出材0.5立方米,按现在每立方米400元计算,这片林地的效益就可以达到36万元,平均每年达到2万元的收益。

  “这就像把钱存在银行里,银行得不断地给你计算利息,只是提钱的时间要长一些。”旁边的一位村民解释说。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松原各地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通过林改,农民成了集体林的真正主人,植树造林由过去的政府组织动员,变成了农民自发行为,实现了从“要我造”到“我要造”的转变。

  “光我们村就有三四十户承包了林地。”后关村党支部书记刘荣军告诉记者。

  松原林改的成功,还在于其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

  2012年,松原市主体改革基本完成,为持续深化改革积累了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抓好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这个市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松原市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全市开展以建立健全林木采伐管理制度、集体林权流转制度、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林业金融支撑制度、林业社会化服务保障制度等“五项制度建设”为主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一系列办法。

  为了搞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他们在层层传达上级精神基础上,采取向农民发“公开信”、设立林改专栏、编发林改简报、印发宣传册等措施,大力宣传林改的目的、意义、做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通过大范围、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把林改政策详实地交给群众,让群众了解改革、支持改革,自觉地参与到林改中来。

  市林业局负责同志表示,今年还将继续推动林权证发放工作、培育组建林业中介服务组织和搭建集体林业服务平台。积极协调财政、发改等部门,加快评估队伍建设,建立林权交易评估中介机构,积极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为林权流转和抵押贷款等活动提供依据和服务。进一步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相关手续,探索规范“林木采伐管理”、“集体林权流转登记管理”制度建设。目前,市林业局与市建设银行、各县(市、区)与当地建设银行,已经签订了林权流转抵押贷款协议。扶余市正在筹备组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前郭县今年筹建林权管理交易中心,配套改革正在稳步有序地开展。

  随着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入,森林资源流转市场将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进行流转,或者以林权证抵押进行贷款,盘活了森林资源,促进了林业生产要素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林业经营开始从资源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生产要素不断活跃,固化资源开始流动,从而不断撬动社会资本进入林业生产经营领域,推动传统林业开始由封闭、僵化型,逐步向开放、活跃型的现代林业体制机制转变。

  “对于我们来说,先期的投入是大了一些,但后来就轻松多了,省钱又省力。只要管理好,防止有人祸祸,这钱就收到了……”几位林地承包人告诉记者。

  “虽然林改了,但这块地还是村里所有,我们还会监督承包户按规定使用林地。到了可以伐林木时候,我们把承包户的申请上报到乡镇政府、区林业主管部门。林木伐过后,还要监督他们按规定补植上。所以,这里的绿化一定能保持好。”刘荣军说。

(来源:吉林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