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苑寻雪
3月27日,承建安徽萧县市政工程的包工头杨永,被政府一直拖欠数千万元建设款,要债无果又不堪债务重负,绝望之下吞药自杀。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影响。(《北京晨报》)
大家都知道白毛女的故事,杨白劳向黄世仁借钱,无力偿还被迫将女儿抵债卖给黄世仁,自己也被逼自尽。然而就是这发生在旧社会的事,如今在我们的身边再次上演,只不过主角换成了政府和包工头。这次政府充当的是“杨白劳”的角色,只不过这个“杨白劳”不再软弱,竟然逼死了要债不成的“黄世仁”。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安徽萧县政府何来如此勇气,将工程款拖延这么长时间不还呢?是真没钱还是假哭穷?根据记者调查,该县县长表示政府的偿债能力没有问题,目前债务负担风险完全在可控范围之内,只要项目通过审计,相关工程款可以全部结清。按照相关负责人的说法,之所以不还工程款是因为杨永承担的项目存在不规范问题有待理清。
那么,问题又来了,就算项目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从工程完工到今天,已经过去了几年的时间,政府还没查清不规范的问题所在,是不是行政效率过于低下了?更何况项目不规范的问题错不在包工头杨永,而是政府的官员造成的。
现在看来,县政府敢于欠债不还,并不是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而更像是一种赖账行为。前任领导为了政绩,不惜举债盲目上项目,等到政绩有了领导得以升迁,而后任领导又不愿意用自己的钱为前任“补窟窿”,所以欠款一拖再拖,时间久了很可能成为死账,最终吃亏的是那些付出血汗的项目承包人员。说到底,还是错误的政绩观惹的祸。项目盲目上马导致盲目举债,项目完工后又无力偿还,或者说“无心”偿还,导致了政府的赖账行为。
近年来,政府举债修建政绩工程,而造成的政府欠债行为屡见不鲜。几年前,某省曝光的十个拖欠工程款案例,均为政府性工程。老百姓进行借款或贷款,是以个人收入作为“信用”,政府的“借款是以自己的政府地位为“信用”的,而当这个“信用”被官员们肆意挥霍之后,欠钱赖帐,就变成了最后的结果,最终伤害的是百姓的感情,破坏的是政府的形象。
所以,要改变政府的“老赖”形象,必须遏制地方政府举债搞形象工程。首先,要通过改革干部政绩的考核办法,遏制干部的政绩冲动,将政绩考核重点由形象工程转移到民生工程。其次,要加大举债者的责任风险,实行谁举债谁还债,建立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再次,要从制度上规范政府举债,可以由上级政府出台规章,以法律的形式将政府借债的适用范围、规模、方式、行为、使用等进行规范,使政府的借债走上法制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