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从“小”抓起,鲜活德育

2014年06月30日03:01    来源:湖南日报

原标题:从“小”抓起,鲜活德育

  本报记者 陈惠芳 段涵敏

  学习成绩好,生活习惯好,品行端正,规规矩矩。这就是人们印象中的好学生。

  长沙县金井中学认为“学生品行好,比学习成绩更重要”。这所位于长沙、平江、汨罗、浏阳4县(市)交界处的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积极探索德育的新方法,效果不错。

  暑假即将来临。记者走进金井中学对此作了采访。

  小镜头:纪录片展现“透明学校”的点点滴滴

  金井中学有800多名学生,大多寄宿,来自困难家庭的学生与留守孩子居多。这样的一群孩子,管理难度大。学校管理是主体,但离不开家庭的参与。

  有什么办法让学校透明起来,让家校形成管理的合力,让德育获取新的活力?金井中学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践行伟大中国梦 乐做幸福金中人》。“金中人”就是金井中学的人,也就是镜头中的人——“镜中人”。

  学校将这部纪录片称为“德育片”。纪录片长达20多分钟,记录了学校教职员工与学生整整一天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凌晨3时,食堂师傅制作营养早餐;中午12时,师生在同一个食堂就餐;晚上10时40分,最后一批学生就寝,值班教师巡查。所有的时段,都如实记录。

  纪录片的主创是金井中学网络中心网管教师罗斌和语文教师余帅。罗斌负责拍摄和剪辑,余帅负责写解说词和配音。纪录片所采用的设备和软件都是学校网络中心的电教设备。

  金井中学校长熊猛向记者回顾了拍摄纪录片的由来。

  正因为寄宿生多,留守孩子多,许多家长有种种担心。孩子交给学校,生活到底怎么样?饮食安全不安全?学校的监护有没有到位?教学质量怎么样?

  拍摄一部纪录片,回答这些问题。

  纪录片制作完成后,第一时间在家长会上播放,还通过“班班通”在每个班级播放。

  学校的一天,一目了然。“搞得好,我放心了!”“看到你的崽了,蛮不错嘛!”“老师们很辛苦,真不容易啊!”观看纪录片的家长们七嘴八舌,更喜形于色。

  “纪录片展现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和学生在校情况,家长有了直观的了解。这样,家校联系加强了,德育更好做了。”熊猛说。自己的人,自己的事,自己的点点滴滴,观之亲切,听之生动。

  小食堂: 校长、教师与学生同吃一锅饭

  中小学学生食堂实行“缴费陪餐制”,校长和教师同样缴费、同时就餐、同标准就餐,并做好陪餐记录。金井中学也是这样。

  记者采访的当天中午12时,金井中学食堂里排队打饭打菜的学生们,又看见了他们熟悉的身影。熊猛拿着饭盒,在窗口刷完卡,食堂师傅将饭菜打到他的饭盒里。菜谱是豆笋炒肉、青椒芹菜炒鱿鱼丝、小炒芽白、西红柿蛋汤。标准的三菜一汤。学生与校长饭盒里的菜一样的。

  “学生是6元一餐,我们老师也一样。”熊猛坐在一群学生中间,“不单单是我,全校70多名老师都要缴费陪餐。各班的老师下到自己的班级里,跟学生一起吃饭。”

  “看到校长、老师跟学生一起吃饭,就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不饱、吃不好了。”不少家长有这样的同感,“即便有时候饭菜分量不够、质量不好,校长也会及时发现,加以改进的。”

  缴费陪餐制让家长放心,饮食安全有了保障。师生一起就餐,还能交流情况。学生有什么难处,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都可以请教。“我们可以跟老师聊天做朋友。”坐在熊猛身边的一位学生说。

  熊猛说,德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还在课外的生活中。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做得好,学生就跟着学。

  孩子们还小。一件小事,一个细小的生活习惯,影响着品行的形成。金井镇教育支部书记、中心学校校长蒋国强说:“金井中学德育确实有特色。他们抓了这些‘小镜头’、‘小食堂’,抓了这些很容易忽视的日常行为,是考虑孩子们将来的大事。品行好,更容易成才,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