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9日09:00 来源:南方日报
在广东省安监系统,提起项德启,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由衷地称赞一番。这个当了21年兵的转业军人,脱下戎装成为汕头市龙湖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干部后,凭借满腔热情和一股干劲,从对安全生产一知半解的门外汉,成为了安监系统里公认的行家里手。
项德启工作起来颇有“拼命三郎”劲头,铁面的他面对整改企业“放一马,给好处”的暗示毫不动摇。他说,拿红包得了好处,少下达一份整改指令,安全生产就多一颗“定时炸弹”。最近7年以来,他一共主动下达了300多份《限期整改指令书》,辖区内40多家危化企业连续七年实现“零事故”。去年12月,项德启荣获第八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
1966年3月,项德启出生于江西省广丰县一个农民家庭。1984年入伍后,曾任广州军区海防一团船运中队队长、汕头市龙湖区人武部军事科正营职参谋。2005年12月转业至今,一直在汕头市龙湖区安监局工作。
与21年的军旅生涯相比,到安监部门工作,对项德启来说确实是一个大转折。安全监管工作涉及知识面广、相关法律法规多,摊子大,专业性强,没有扎实的理论积累和广博的专业知识,很难胜任。
然而,半路出家的项德启在困难面前并没有止步。他说,为了转换角色,他抓紧给自己“充电”。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多,专业知识涉及层面广,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他几乎耗费了所有的工作之余和节假日休息时间。
对一些事故调查,涉及很多领域和各种法规,需要安监人员认真地学习琢磨,项德启便不厌其烦地查阅各种资料,直到准确无误为止。每次到企业检查,看到好的规章制度和法规标准,他都如获至宝,带回来细细揣摩。
“以前在部队,我是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的卫士;现在,我是保卫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卫士。岗位不同,但卫士的职责是一样神圣的。”经过孜孜不倦努力钻研,项德启很快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项德启还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07年和2010年,项德启两次到上百个街镇、企业实地调研,查找所在区域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并与同事一起撰写了《龙湖区安全生产工作调查报告》,提出了契合龙湖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实际的思路和措施。
“挑刺”从不留情面
作为安全生产一线监管人员,项德启没少磨鞋底、磨嘴皮。他一有时间就跑企业,和企业负责人促膝长谈,讲法律、讲政策、讲事故案例,目的就是为了引起企业对安全生产的足够重视。
项德启的工作是负责辖区内危化品企业的日常监管。他对企业监管相当严苛,不放过任何隐患。
有一次,项德启在汕头市一家生产黏合剂的大型外资企业检查时发现,该企业储存危化品的临时仓库与甲类生产车间的安全距离差了0.5米,并且在其生产车间里划分了一个区域储存危化品,这与技术规范的规定打了“擦边球”。
“平心而论,只要我不说,0.5米之差可以掩盖过去,企业为此能省下一大笔开销。”项德启说,但真如此,企业就会埋下安全隐患,留下祸根。一旦出事,自己就会成为企业真正的罪人。
最终,项德启还是坚定地下达了《限期整改指令书》,要求企业严格按规范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但一开始,该企业想不通,认为要是改建势必影响生产。在法规面前,在项德启细致耐心的说服下,该企业高层权衡利弊,最终投入500多万元,修建了一个符合规范要求的危化品大型仓库和埋地罐。
这件事情对区域内其他企业触动很大。区内其他危化品生产企业相继行动起来,有2家完成了配用危化品仓库建设。
不为“好处”所诱惑
一次,项德启和同事巡查一家油墨企业时,发现该企业甲类仓库的安全距离不够。为准确起见,项德启找来皮尺,顶着烈日测量,证实了其判断。但该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无法落实整改。项德启汇报后,最终依法依规吊销了这家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
项德启也遇到过企业要求“放一马,给好处”的暗示。他说,拿了红包,得了好处,就意味着《限期整改指令书》下达不了。少下达一份整改指令,企业就多一个安全隐患,安全生产就多一颗“定时炸弹”。
项德启铁面无私的作风,让不少企业吃了闭门羹。有的被处理企业想尽办法,通过各种关系,想让项德启“放一马”,但项德启始终没有让步。久而久之,企业对“挑刺”的项德启也就服了。
正当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生活却跟项德启开了个玩笑。2009年项德启被确诊为胃癌,经过手术,胃被切除了三分之二。术后几年来,他的干劲丝毫没有减退,一如既往地忘我工作。他先后荣获中共汕头市委“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安全生产监督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广东省“南粤先锋”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项德启说,虽然现在可以找理由小病大养、小题大做,但作为党员,作为军转干部,作为安全生产监管者,深知肩负的责任,应该正确对待组织分工,正确对待手中权力,正确对待疾病和家庭困难。
南方日报记者 辛均庆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