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岭南才情,学者本色

2014年06月28日08:44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岭南才情,学者本色

试茅龙笔(书法)

远山如黛(水墨设色)

  核心提示

  6月16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广东籍当代著名学者、书画家梁江教授的个人作品展览《得心应手——梁江书法绘画作品展》在广州南岸至尚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由南岸至尚美术馆、广东美术家协会策划委员会联袂举办,展出梁江近年新作山水、花鸟和书法作品80余件。本次展览将持续到7月6日。

  梁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是广东美术界的首位博士和博士生导师。2003年后,他相继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馆副馆长等重要职务。作为从岭南走上当代中国艺坛的文化名人,梁江以视野宽广,见解独特驰誉艺坛,二三十年来发表大量美术论评,学术成果颇为丰硕。

  由于梁江多年专注研究全国性美术活动,书画方面的成就却较少为公众留意。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呈现出来面目多样的作品,向广州观众展示这位岭南学者的才情本色,也表露艺术家对书画艺术的不懈追求。本次展览在广州结束后,将继续在中山、肇庆、澳门等地巡回展出。

  1

  才情

  山水之间寄意岭南情怀

  本次展览以“得心应手”命名,流露出作者追求自由随性的艺术至境。在梁江看来,艺术最高的境界就是以“无法”为“至法”,必须情动于衷,才能使艺术真实感人。当然,对现实世界的感悟也需要娴熟的艺术语言才能表达出来。“艺术境界需要在技法和精神之间寻找交点,传神会心,两者兼备才能得心应手。”梁江如此概括自己的艺术观点。

  梁江的创作体例变化多端。本次展出的80多幅作品,就涵盖山水、花鸟、书法等多种题材。他的画作不拘一格,色墨浑融一体,笔法灵动多变,格调清新自然。他的花鸟作品注重生活感悟,不少内容都是随手拈来,技法多变。他的《梨花带雨图》就以北方春季小景为题,清雅生动中透着书卷气,让人产生亲切和可爱之感。

  去年创作的《半山一枝黄》,则取材自故乡山间的野花丛。“这些花丛完全凭记忆而作。我并未细致描绘花的品类,只着重传达南方春意盎然的感受,传达出一种写实的泥土气息。”作为出身罗定乡村的岭南画家,梁江也常在作品中流露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他的山水作品《远山如黛》,描摹出作者记忆中的故里风光。画中山岭田间弥漫着梦幻般的一抹蓝,把淳朴的乡情和原生态的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国画创作,梁江的书法作品更是可圈可点。尽管身居要职,他仍多年临池不辍。著名美术批评家、《美术》杂志的主编尚辉,就以“神农尝百草”比拟梁江在书法方面的用功:他早年上追二王,又学欧、虞、褚、陆,兼及赵孟頫、董其昌等大家,在隶、篆、行、草各体都展现出深厚的功力。更可贵的是,梁江传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而熔铸出个人的风格,创作出舒展而苍劲的行草书。与一般南方特色的书法不同,梁江的书法有意识地突出雄强、舒展、质朴、率真的面目,力求在字里行间彰显出“强劲的生命力”。

  尽管在书画领域的探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梁江却从未满足于此,他还在不断求新求变。“保持统一的风格,或许能强化观众的阅读意象,但这不是我想做的,我更希望每幅作品都能体现出新的尝试,有如毕加索、吴冠中的作品,不断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梁江说。

  2

  学养

  兼蓄中西拓殖学术新境

  在公众的视野中,梁江作为艺术批评家的身份更为人熟知。梁江是广东美术界第一位博士和博士生导师。他曾创办《广东美术家》杂志,后赴京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他的著作《中国美术鉴藏史稿》,更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美术鉴藏通史”,深受美术界的好评。

  这些经历使梁江具有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也反过来促使他在艺术创作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梁江将书画创作视为艺术批评家不可或缺的一门“日课”,他努力尝试实践各种笔法和不同体格。他希望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对各种艺术样式都有直接的体验,令艺术批评做到有根有据,不致隔靴搔痒。“如果连自己也不懂艺术,批评艺术也就无从谈起。”梁江常常以此自勉。

  由于长年公务繁忙之故,梁江的书画创作只能借用业余断断续续的时间完成。他不大愿意参与书画作品展览,以免与他批评家或者评委一类身份相悖,这也使人们常常忘记他原本也是美术学院的科班出身。梁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油画专业,他也感恩自己在校园养成的西画功底。“西画感悟自然的方法很独特,这使我对色彩明暗的体验,较一般传统国画更为敏感。”因油画工具取材不便,梁江日后的创作方向逐渐转移到传统国画上来,但从他作品斑斓的用色仍能感受到画家心灵的那份灵动。

  过去美院提倡“一专多能”,没有严格的学科界限,这也使梁江在创作中更能体会到触类旁通之妙。他在广州美院求学时正值关山月、黎雄才二老的创作盛期,与大师之间的交往也为梁江积淀不少艺术养分。而毕加索与吴冠中可说是他最欣赏的大师,因为他们在人生不同阶段都能留下千姿百态的作品,让观者感受到无穷的创造魅力。

  探索从未停歇,梁江的书画创作多年一直保持低调姿态。他的作品从来不投入市场,也没有举办个展,以至不少人都不知道他深厚的翰墨功底。作为批评家,梁江也从来不向别人讨要字画,他一直忧心美术批评会沦为“服务型行业”。即便影响不了别人,他也愿以洁身自好的操守坚持作为批评家的底线。

  直到梁江相继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这两个全国美术界关注的位置退下来后,他的作品才渐渐在展场上出现。两年前举办的“情怀岭南”书画展,为广东美术界带来了不少惊喜。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推为“学殖深厚,出手不凡”。

  ■访谈

  “艺术家应有人文精神,才能发挥艺术应有的职能”

  南方日报:您曾表示,从事书画创作完全出于个人兴趣。多年来,相继担任多项要职的您,如何将书画创作坚持下来?从中收获到哪些心得?

  梁江:艺术首先是精神性的,创作动机应该更单纯。现在有些人一谈到艺术就想起市场,我对待艺术的态度却没有这么复杂。对我来说,书画创作就如日常散步一样自然,是出于本能的一种需要。尤其是退休之后,没有瞻前顾后的限制,让我更能真正将书画当做生活的享受,自得其乐。我认为,艺术家应具有人文精神,自娱自乐,然后再去“娱人”,才能发挥艺术应有的职能。

  我的创作从来不为别人左右,有朋友从作品中感到一种超然自在的意趣,他们将它称为“新文人画”,我也不反对。“文人画”自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精髓,它既需要文化的内涵和文人的身份,也需要通过书画这种艺术载体将这种文化内涵转化出来。我对书画创作的态度是率性随意的,只希望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表达自己对生活与自然新的感悟。我认为,我们不必停留在某种过去的程式里,也不必以“新文人画”自居而排斥其他形式,这样才符合现代艺术的多元性需求。

  南方日报:在公众的视野中,您作为艺术批评家的身份较书画家的身份更广为人知。对于一位“跨界”的艺术家,您如何平衡自己的双重身份?这对您的书画作品带来哪些影响?

  梁江:身兼艺术批评家的书画家,与一般的书画家的眼光肯定是不同的。出于职业的敏感,批评家更多会运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具体的作品,这对书画创作的好处就在于视野宽广,包容性也更大,但在亲身投入书画创作时,也会让人感到为难:我们对各种理论都十分清楚,要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却显得更困难。而且每一幅具体的作品都只能呈现出一种个性,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会将批评家和书画家的双重身份作出一定区分,更加顺其自然地追求自己的艺术个性。当然,艺术批评和艺术创作在精神上还是相通的,我也从这种双重身份中受益无穷。

  南方日报:您在北京有着长时间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这些经历给您的艺术视野带来怎样的提升?您如何看待岭南美术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和前景?

  梁江:作为全国最高的艺术平台,北京对提升人的眼界还是很有帮助的。各种好的艺术都能在这里得到充分交流,这也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敏感地捕捉专业前沿的各种讯息。我感到,岭南美术与改革开放的特征比较吻合,包括开放、兼容、多元、求新等,具有良好的艺术变革精神,这也使广东美术在不同时期都能领全国风气之先。然而,目前我们在文化发展战略的系统组织方面还是需要加强的,而在艺术探索方面,我们的试验步伐可以迈得更大。此外,广东观众对文化艺术的认知了解也需要与时俱进地增加。广东市场化风气浓厚,导致一些人存在误读,以为艺术家和书画作品的价值能与市场价格划等号。类似这样的误区都是需要负责任的媒体,包括批评家在内的美术界加以引导的。

  南方日报记者 杨 逸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