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康园:“新城市宣言”的南海再实践

2014年06月27日08:52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康园:“新城市宣言”的南海再实践

丹灶镇康园鸟瞰(规划效果图)。资料图片

  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苏村。

  156年前的春天,岭南文化历史名人、近代中国维新志士康有为在这里诞生;156年后的今天,“岭南文化新地标”康园工程正式动工。

  26日,以当前的康有为故居为依托,佛山市、区、镇三级联手,正式启动建设康有为主题文化公园。

  千百年来,“千年古镇”佛山满载厚重历史辉煌,英贤辈出。明清时期,“四大书院”与三湖书院引得名人大儒纷至沓来,由此奠定西樵山“理学名山”之盛名;此后,一代武林宗师黄飞鸿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创业第一人陈启沅,均从西樵山下走出。

  当前,作为岭南文化发源地的佛山,已经发出了从“城市升级”到“城市升值”的“新城市宣言”,希冀在文化传承中提升城市价值。

  而在南海,以西樵山为核推进“文化引领城市”,率先开始佛山从“升级”走向“升值”的探索,开启了“文化城市”与“功能城市”创新融合的广东实践。

  ●撰文:盛正挺 黄艳姿 孙景锋 林少青 策划:林焕辉 编辑统筹:李国飞

  三大展区

  回放“康南海”一生

  康园规划面积400亩,其中建设面积占地150亩,基于现有康有为面积为33亩的故居扩建而成。康园主体建筑将以北京南海会馆复建建筑群为核心,以康有为生平的“早期积累、中期辉煌、晚期沉淀”组织三大分区,重现这位近代维新志士的人生轨迹以及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

  除南海会馆外,康有为幼年时读书的七桧园、在广州收徒讲学的万木草堂、晚期游学海外的各国特色建筑等都将在康园中一一重现。市民和游客可在休闲观光的同时看尽“康南海”的一生。

  南海会馆中还将设康梁研究中心。南海区计划与中山大学等研究机构合作,共同研究挖掘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历史文化价值,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高地。

  “这里不仅仅是故居,还是研究康梁思想和理学名山重要基点,又是康体书法研究中心。除此之外,这也是一个市政配套工程。”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说,城市的价值不在于硬件而在于软件,只有文化才是无价的。

  围绕“2014年6月份动工、2016年建成”的总体目标,整个康园项目拟分四期进行建设,七树堂纳入康园一期,市政公园纳入康园二期,主题博物馆纳入康园三期,康有为故居环境提升纳入康园四期进行建设。

  城市格局

  “丹灶观园、西樵望山、九江看水”

  康园动工建设的背后,一个“丹灶观园、西樵望山、九江看水”的特色城市格局,正在西樵山下的南海西部走向成型。

  2010年,南海区实施“中枢两翼、核心带动”发展战略,将全区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片区。其中,西部片区以西樵山为核心,以岭南文化为特色,整合丹灶、九江、西樵三镇文化旅游资源和南海历史名人资源,经国家旅游局批准成立全国首个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实验)区。

  2011年,南海西部首次确立“文翰樵山·最岭南”区域定位;随后,“岭南文旅第一极”正式提出;今年伊始,南海西部深化其规划定位为“佛山文旅绿芯”;今后,还将以理学名山、渔耕粤韵、功夫之城、观音圣地等子品牌充实“最岭南”。具有6000年历史岭南文化的背后价值正逐渐显化、深化。

  在岭南文化传承与绽放的同时,城市也在升级、升值。

  经过三年多“文化引领”战略的实施,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听音湖片区从概念变为现实。以听音湖为核心,周围密集分布的官山城区改造项目、岭南文化苑、三湖书院、官山人家、岭南水乡水上旅游观光试验段、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国艺影视城、南海博物馆等建筑项目也逐渐显露出真容,“佛山文旅街”渐行渐近。

  率先探索

  从“城市升级”到“城市升值”

  20日上午,在西樵山下听音湖畔,禅城、南海、高明三区正式签署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南海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实验)区投资推介会同日举办。这是南海西部“文化引领城市”四年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当天,也是在西樵山这个岭南文化的原始起点,佛山市委书记刘悦伦现场发表了佛山城市升级的“新宣言”,并提出,佛山下一步的城市升级要从“升级”向“升值”转变,从高度、广度、深度三个维度走向城市价值的提升。

  所谓高度,就是城市品位要更高,城市中心要更强,组团化城市的轮廓要更清晰,与中心城市的联通要更紧密;广度则是指城市升级范围要从过去在城区开展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延伸到每一个乡村;而从深度上推动城市升值,意味着佛山要深入发掘城市的文化内涵,让这座城市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历史感。

  以西樵山为核,纵观四年来的发展历程,“文化引领城市”已经成为南海城市升值的特色路径。

  解读康园——

  重现万木草堂南海会馆 定位城市文旅双重功能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康有为的改革维新理念曾激荡一个时代。作为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此类文化的沉淀和传承,让南海西部显得更有韵味和灵性。

  对于南海区乃至佛山市来说,此次康园的动工建设,不仅要从城市的面貌和格局上改变南海西部,为岭南城镇“点睛”;更要以历史和人文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区域城市价值。

  丰富城市形态:

  一园呈现多种风情

  “设计名人公园最怕公众缺乏对名人的认知和体验。”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是康园的设计单位,该公司主任设计师陶涛说,康园的设计理念就是“要让市民、游客在游园中感知康有为”。

  为此,该公司以康有为生平轨迹为线索,设计了“早期积累、中期辉煌、晚期沉淀”三大展区,每个展区都融入康有为所处时代和地域的特色,包括重现万木草堂、南海会馆等代表康有为重要人生轨迹的景观。

  例如,早期积累期,康有为主要在南海西部求学、在广州讲学,因此这一展区的建筑风格体现岭南文化底蕴;中期辉煌期,康有为主要在北京活动,这一展区要展现北方园林中正大气的风格;晚期沉淀期,康有为游学海外多个国家,这一展区对各国的特色代表建筑进行情景再现。

  “最后,我们还结合岭南水乡和桑基鱼塘的特色设计了一个南粤展望区,作为园林展览的收尾,这也是从水路通往西樵山游览的开端,寄语市民、游客的思想要像当年康有为那样走出南海,走向世界。”陶涛说。

  传承有为精神:

  文化融入市民生活

  把康园作为城市公园,南海的用意至少有两个:一是满足市民日常休闲娱乐的需要,二是让有为文化渗透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康有为是南海的文化标志,有为文化在南海也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弘扬,坚持举办康有为文化节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到去年为止,丹灶已连续举办了十届康有为文化节。

  历经10年的锤炼和打磨,康有为文化节已从单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镇域的形象推介,过渡到了传承、凝聚、展现核心价值体系阶段,并形成了一套道德价值评价体系。以有为文化为核心的理念也逐步融入丹灶居民日常生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民间渐趋成熟。

  在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历程中,两条脉络也逐渐清晰:一是以文化感召现代人团结互爱、奋发有为,共创和谐幸福生活,促进社会建设的提升;二是以文化引领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例如,大金智地配套规划建设翰林路、翰林湖以及粤韵庄等体现岭南文化特色的文化项目。

  康园的建设将让有为文化拥有更多物质载体和展示平台,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下,这不仅是一个全民崇文的场所,更是对社会道德和城市精神的一种重塑。

  借文化设施建设调动市场资源——

  政府种下“一棵树” 引来市场“一片林”

  “整个听音湖、西樵山片区改造提升的势头很强劲,让我们的投资信心更大。”在20日西樵山下举行的南海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实验)区投资推介会上,香港入境旅游接待协会会长林和忠感慨。推介会当天,南海西部重点打造的听音湖项目以及“山上观音、山下听音”城市格局,让前来与会的投资者倍感惊艳。

  去年10月,南海区发布了《南海西部片区固定资产投资三年计划》(简称“樵山计划”),“樵山计划”写明,2013—2015年将有753亿元被投入到交通设施、城市升级、产业发展以及景区的建设。

  根据“樵山计划”,三年将有50亿元被用于加快“五纵八横”的区域路网和“一外环,三内环”的内部路网建设,加强区域对外交通的衔接。

  将被投入到城市改造升级的资金为280亿元,接近总投入金额的一半,将按照“一主三副”的城镇空间布局,推动城市面貌的更新和功能的完善。此外,南海还将投入80亿元加快龙头景区项目的建设,带动国内外文化旅游领域的项目、投资向西部片区集聚。

  如此规模的投资,仅仅依靠政府自身的力量显然难以完成,如何引导民间资本的参与成为了“樵山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投资只是作为一种引导,民间资本才是起真正主导作用,我们希望探索借文化设施建设来调动市场资源。”南海西樵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文化旅游促进局局长梁惠颜表示。

  事实上,过去两年随着政府基建项目投入的持续推进,南海西部片区“一芯两脉”的发展蓝图已经逐步变成现实。随着听音湖建设的完工,以听音湖为核心,周围迅速聚拢了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包括官山城区改造项目、岭南文化苑、三湖书院、官山人家、岭南水乡水上旅游观光试验段、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国艺影视城、南海博物馆等。这些文化产业项目背后都活跃着民间资本的身影。

  “国艺影视城和它的酒店项目准备在6月底开放,这些项目都有民间资本在背后运营。除外还有其他商业、文化产业都通过撬动社会资金展开建设。”梁惠颜介绍,目前政府正在就旅游手信的市场化运作与一些民间投资团队进行洽谈,调动市场参与纪念品产业化开发,在细微处让岭南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以西樵山为核,让“文脉”与“城脉”合二为一

  南海西部:文化引领城市的四年路

  26日,“维新源地”康园的动工建设让“文化南海”再添文化城市新地标。在规划中,这座控规面积达400亩的庄园,将原样修建万木草堂、北京南海会馆(七树堂)等建筑,复原“维新志士”康有为一生的轨迹。

  在西樵山下的听音湖畔,在南海西部片区,类似康园这样以建筑为载体、力图保留和复兴岭南文脉的案例还有许多:沿着西樵山脚走一圈,砖瓦之间,山水错落,官山人家、听音湖、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新三湖书院、樵山文化中心等建筑无不散发着浓浓的岭南之风。

  这是多少老人午夜梦回的岭南旧景,而今在西部南海逐一得以重现。

  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并让现代城市带动文化传承,这种让“文脉”和“城脉”合二为一的创新做法,正在从建筑层面的传承,提升到规划层面的渗透,再到城市格局的布设,从高度、广度、深度扩展,逐渐改变着南海的城市面貌。

  ○建筑传承

  一条“街”串起岭南水乡书院古村

  西樵山脚、听音湖畔,渐渐有了闲适的脚步与清浅的人声。这个山水相依、白墙灰瓦错落的听音湖片区开始呈现出宁静悠远的韵味。

  在2010年前,现有的听音湖片区还是一片将近100万平方米的旧陶瓷厂,建筑低矮老旧,排出的粉尘与废水与青山绿水的西樵山以及另一侧开阔的万亩桑基鱼塘显得格外不协调。

  在距离听音湖不远处,在樵高路与樵山大道交会的地方、458亩的土地上,林立的旧工厂、旧物业也都已经褪去了工业化的痕迹。这里将建起一座以官山涌支流吉水涌为中心,以水为脉、以路为网,重现岭南水乡村落“桥-树-市-埠”风格的官山人家建筑群。

  沿着西樵山走上一圈,这样白墙灰瓦,顶着镬耳竖着趟门,彰显岭南特色的建筑还有许多:岭南文化苑、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国艺影视城、南海博物馆等。“这些项目基本上都是2010年后陆续规划开建的。”西樵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建设规划局局长李耀茂说。

  2010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年,南海确立片区发展思路,全区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片区,其中西部南海定位“文化南海”,以西樵山为核心,整合西樵、丹灶、九江三镇文化旅游资源和南海历史名人资源,打造岭南文化高地。

  在这一战略指导下,西部南海深挖积淀千年的文化资源,在一座座复兴的岭南文化建筑中传承开来。在这些项目规划依次推出之后,人们摊开地图就能发现,这些项目环绕西樵山脚,形成了一个环形的文化建筑带。它们的建筑风格和文化语言形成了高度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于是在后来的规划中,这条环形的文化建筑带有了一个新的名称:佛山文旅街。

  串点成线。西部南海文化高地西樵山下,有了一条明显区别于原有城市形态的、洋溢着岭南乡愁的建筑群落。

  ○规划引领

  用现代规划理念重组岭南文化要素

  是什么让这些单个的项目有如此一致的风格?

  以官山人家为例,这个项目的定位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文化的载体和容器,而非冷冰冰的水泥森林。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这个原则被严格遵守:项目的规划蓝本围绕苏东坡“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等人生十六乐事而展开。

  在设计过程中,从道路的尺度,建筑物的高度,到骑楼、镬耳墙、趟拢门、坡顶等,各种岭南水乡建筑的符号性元素都被融入其中。

  不仅如此,南海西部三镇的规划评审工作得力于对岭南文化颇有研究的当地文人学者,他们对规划进行“文化评估”。“例如窗户的设计方面,他们建议改为竹制的窗格;又如一些桥的样式,调整到更为本土化的样式。”李耀茂说,只要这些建议符合实用标准,他们都会尽可能采纳,并融入到规划当中去。

  尊重文化传统、以“文化引领城市复兴”并不意味着死守现有文化。在保证融入岭南水乡建筑符号性元素的基础上,这些项目加入了大量适合的现代技术,例如官山人家的屋顶就加入了现代隔热技术,更加节能环保。

  维系新与旧、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平衡正是通过规划工作的新变革得以实现——将文化评估融入规划评审,确保新建项目对文化的有效承载和传承的同时,保证现代技术的有效应用,兼顾文化效应与经济效应。这已成为南海西部默默践行的标准。

  官山人家设计方、广州市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建筑师郑启浩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原因在于,“如果说规划是设计城市的形体布局,那么文化就是城市的神韵所在。文化评估融入城市规划编制的做法,正是通过规划找寻传统与现代之间平衡点的很好尝试”。

  而今,这种尝试已经开始改变南海西部的城市建筑形态与内涵。

  ○文脉沿袭

  “一芯两脉”提升城市新高度

  但“文化引领城市升值”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

  仍以官山人家为例,这个用地面积约458亩的项目只是南海西部力图复兴“官山盛世”的第一步。在南海西部的项目规划图中,标有“官山人家”字样的项目共有六期,沿官山涌向北排布,其中二期为官山城区,四期为西樵松塘村,六期为康园。

  在这个城市规划的版图背后,对应的正是1000多年前“官山盛世”的旧有文化版图。

  换言之,依托旧有的文化版图,南海西部正在以西樵山为原点,沿南北向进行拓展,一步步拉开城市新格局。这个过程中,文化逐步走向台前,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

  在今年初确定下来的西部南海“一芯两脉”发展规划中,这条脉络被确定为南北文旅脉,以此沿着南海西樵、丹灶、九江西部三镇的岭南水乡水网肌理以及已有的文旅肌理,整合内部资源。

  另一条发展脉络则是从东到西,横贯广州、佛山禅城、南海、高明三区以及江门鹤山、乃至云浮六祖的岭南文化东西轴。

  20日,依托这条被称为“千年岭南文脉”的东西轴线上,依托佛山“强中心”西拓格局,南海已率先联动禅城、高明等地,达成“禅南高”文旅合作框架协议,合力串联起佛山祖庙、南风古灶、岭南天地、南庄水乡,三湖书院、南海观音、国艺影城、吴家大院、烟桥古村、西江画廊、渔耕粤韵、皂幕凌云等岭南文化地标。

  南北、东西两条文旅脉的交会点,正是西樵山。以“一芯两脉”提升城市高度,以文化传承提升城市价值,从西樵山开始,正在从蓝图走向现实。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