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6日08:42 来源:南方日报

卢玉松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危房改造资金。黄玉熹 摄
5米来高的房子,安装有阁楼,用于存放各类杂物,昏暗的房间里没有灯光,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压抑感。这是记者在源潭镇金星村荣盏村小组村民卢玉松的旧房子所见到和感受到的,而卢玉松一家,就在这样的房子里住了几十年。3年前,他的房子被认定为危房,由于没有资金,迟迟不能建新房。去年,在政府的扶贫政策帮助下,卢玉松终于建起14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并于前不久搬进了新家。
清城区飞来峡镇湖洞村由于地势低洼,屡遭水灾,没有工业、农业发展基础,每年村集体收入仅有2万元,是去年清城区认定的4条重点帮扶困难村之一。为切实帮助该村脱贫,清城区创新投资分红模式,湖洞村委会将在今年底得到第一笔15万元的分红。
2013年,清城区投入“双到”扶贫资金743.7204万元,其中四条区级困难村投入“双到”资金188.7万元,扶持区级困难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4个,并完成清城区235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改造住房面积14185平方米。今年,清城区将创新扶贫脱困模式,促进长效稳定脱贫机制建设。
●南方日报记者 黄玉熹 通讯员 邵雅莉 何碧宝
50多年老房旁建起新屋
卢玉松是源潭镇金星村荣盏村小组的村民,前不久搬进新家。他的新家是一栋两层高的楼房,新房旁边就是住了50多年的老房子。他的老房子是一栋泥坯房,因为年久失修,房顶上的瓦片已经有部分脱落。进入房间,昏暗的房间里没有灯光,5米来高的房子,还安装有阁楼,用于存放各类杂物。卢玉松告诉笔者,从他懂事开始,就是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卢玉松在源潭镇某陶瓷企业打工,每个月收入仅有2000元左右,“仅仅只能保持温饱水平,根本存不了什么钱。”他们一家多年前就打算翻修房子,但是没有启动资金,导致新房迟迟不能开工建设。
去年,他得到政府拨付的共计3万余元的安居工程援助资金,顺利解决了资金难题。随着建房资金的解决,卢玉松家建了漂亮的新房。记者在卢玉松家看到,新修的房子是砖房,墙壁用白色涂料粉刷一新。卢玉松说,新房子和原来的简直是天差地别,现在的房子太漂亮了。
田间小路变双向单车道
清城区飞来峡镇湖洞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笔者在该村发现,该村位于飞来峡水利枢纽泄洪区,承担泄洪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工业、农业发展基础,成为去年清城区认定的4条重点帮扶的困难村之一。
湖洞村委会书记黄炳林介绍,湖洞村村民基本以外出打工为主,农业方面仅有范围很小的渔业和种植,“集体收入基本为零”。
这样的情况在去年得到好转。黄炳林介绍说,去年,湖洞村以注资方式,投入100万合作经营飞来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每年可享受15万的投资分红,去年的分红已经拿到了。
拿到分红的村委会没有坐吃山空,而是将集体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黄炳林告诉记者,湖洞村有一个自然村叫王牛岭村,这个村离最近的道路有1500米,进出只能走田间小路,“小路只有30多公分宽。”
拿到分红后,村委会对这条小路进行修建,把一条没有路基的田间小路建设成了现在宽4米的道路,不仅如此,该道路还将实现硬底化,“预计今年年内就可以全部完成。”
但是建设用资金还是问题。黄炳林告诉记者,为了建设1500米路基,村里已经花了两三万元,全部建成的话,差不多需要六七万元,“而且今年报建的公路有3000多米,资金方面希望区、镇两级政府可以给予援助”。
建设长效稳定脱贫机制
据介绍,2013年,清城区投入“双到”扶贫资金743.7204万元,其中四条区级困难村投入“双到”资金188.7万元,非区级困难村投入“双到”资金90万元。扶持4条区级困难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4个,其他困难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9个,帮扶户项目480多个,完成清城区235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改造住房面积14185平方米。
清城区扶贫办表示,清城区今年将创新扶贫脱困模式,促进长效稳定脱贫机制建设。
从湖洞村扶贫经验看来,清城区扶贫工作要综合运用政策扶持、资金扶持、物质扶持、产业扶持、科技扶持、智力扶持等多种手段,大力探索创新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的思路办法,不断巩固和扩大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果。
同时,湖洞村的经验也证明产业扶贫的重要作用,“要继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清城区扶贫办介绍,清城区将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帮助相对贫困户发展生产。积极鼓励引导农村能人、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农技人员以及龙头企业、基层供销社、村级基层组织等各类主体,利用生产、加工、经营、技术、品牌等优势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主导产业发展带动合作社发展,合作社发展促进主导产业形成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
清城区扶贫办表示,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对相对贫困村、相对贫困户发展经济项目的投入,继续实施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工程,扶持扶贫企业、扶贫带动人帮助相对贫困户发展生产,加大投入对相对贫困户救助扶持。
挖掘社会资源 发展扶贫事业
■凤城时评
程君
笔者获悉,自2013年6月1日至2014年5月31日,清城区共接收社会捐款1359.03万元,按规定使用捐款1234.06万元,使全区困难群众得到了及时的帮扶。
以上数字显示,该区来自社会的捐款空前踊跃,并占据绝大部分份额。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扶贫济困事业发展方面,清城注意深挖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特别是企业的优势,从而开创了社会慈善公益的新格局。
清城区开展扶贫济困活动以来成绩斐然,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在清城,扶贫济困不仅是一项扶贫工作,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大家发挥着互助互爱的精神,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不同的帮扶对象虽然有着不同的困难,但通过各种扶贫济困活动,让他们都同样感受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帮助与关怀,感受到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笔者通过梳理,发现清城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扶贫模式”,那就是在政府的引导下,近年来全区已经有不少商会和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它们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凝聚力,积极开展各种慈善公益活动,在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作出积极的贡献,在慈善领域发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除经济救助外,这些社会组织还利用自身优势,为帮扶对象提供工作岗位、精神慰问等,使得帮扶的内容更加丰富。
如今,清城的慈善体系正朝着多层次、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良好格局,各个社会慈善组织和个人通过日常的敬老活动、扶贫助学、救死助医等,有效营造了一种为善不甘人后的社会氛围。这有力地彰显出清城企业越来越强的社会担当意识,也标志着该区民间慈善力量的崛起。
如何进一步把扶贫济困工作引向深入?笔者认为,在扶贫济困活动中,帮扶单位除了给予受助家庭经济上的帮扶和支持外,还要重视在精神和文化上实施更全面的帮扶,如卫生和人口计划部门利用本地卫生资源,为困难户提供免费体检;住建部门解决受助家庭住房修茸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创造机会,给更多的帮扶对象提供就业培训等,务求从多方面给予受助者实实在在的帮助。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帮助困难家庭、残疾人最好的方式是提供培训和创造就业。我们知道,以往不少地方帮扶残疾人、困难家庭,大部分都是通过发放生活补贴、慰问等形式,建议今后清城区结合各部门招聘需求,专门拿出一些职位来,定向招聘残疾人、困难家庭成员,并探索把这项措施常态化,给予那些困难群体更多的保障。
最后,从发展趋势看,清城民间慈善在慈善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突出,但也在资金来源、业务范围、社会认可等方面都面临不少短板,希望这些困难能够得到政府的进一步支持和倾斜,使得民间慈善这种草根力量朝着NGO的方向发展,并支撑清城慈善链条的全新再造。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