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6日08:38 来源:南方日报
丹灶镇康园鸟瞰(规划效果图)。
万木草堂(规划效果图)。
清代岭南文化街区(规划效果图)。
南海会馆一角(规划效果图)。
七桧园(规划效果图)。
6月26日,备受外界关注的南海丹灶康有为故居“康园”工程举行动工仪式。
依托当前的康有为故居,康园主体建筑将以北京南海会馆复建建筑群为核心,以康有为生平的“早期积累、中期辉煌、晚期沉淀”组织三大分区,重现这位近代维新斗士的人生轨迹。
文旅景点和城市公园的双重功能定位,不仅将为南海西部增添文化旅游新亮点,推动“丹灶观园、西樵望山、九江看水”特色旅游格局走向成型;还将成为当地居民公共文化配套设施,免费开放,传播有为文化,丰富城市内涵,推动城市从升级走向升值。
区镇联动深挖人文价值
丹灶苏村康有为故居中,典型的岭南风格的“三间房”建筑,便是康有为度过童年的地方。1858年,康有为在南海丹灶苏村出生。恰逢盛夏,故居荷塘一片碧绿,莲香四溢。
对于康有为故居这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海和丹灶一直都细心“呵护”。仅2010年,南海就投入180万元对康有为故居及康有为纪念馆进行内部维修整理,重新布局展厅,增加展品和实物摆设,新增多媒体演示设施。到去年4月,康有为故居的扩建更是进入了提速期。
南海区文化部门组织规划部门、丹灶镇政府、文化专家对康有为人物历史价值召开多次讨论和研究,并到北京南海会馆、青岛康有为故居进行考察调研。各方一致认为,康有为对中国近代史影响甚巨,对于研究近代中国思想、政治、学术等发展演变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其诞生地——康有为故居与康有为以及近代中国变革历史紧密相连,承载着深厚的人文价值,应深入挖掘。
结合故居片区在南海西部的发展定位和丹灶镇实际情况,区镇两级联动,决定以现状康有为故居为依托,建设康有为主题文化公园,命名为“康园”。
整个工程拟通过对康园的设计,对康有为故居进行保护与提升,完善周边配套设施,提升康有为作为近代历史名人的影响力,打造南海西部文化旅游的名片;同时,以康园为基地,深化康有为文化研究。
三个展区重现人生轨迹
康园规划控制面积400亩,其中建设面积占地150亩,在现有故居33亩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按康有为生平规划“早期积累区、中期辉煌区、晚期沉淀区”三大区域。万木草堂、北京南海会馆(七树堂)等康有为人生轨迹中的重要节点,都将在康园中一一重现。
万木草堂是康有为在广州设立的讲堂,是其思想启蒙的重要载体,梁启超便是在此向康有为拜师学习;北京南海会馆是康有为参加会试、在京为官及主持维新变法时的住所和指挥所,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重大的历史意义,将作为康园内的主体建筑,以1:1的比例予以重建。
其中,南海会馆中将设康梁研究中心。丹灶计划与中山大学等研究机构合作,共同研究挖掘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历史文化价值,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高地。今天,首届康园论坛在丹灶举办;今后,康梁研究中心将是康园论坛的固定举办地。
“通过这三个展区,市民和游客就可深刻了解康有为一生的经历,深化对历史人物和近代历史的认知。”南海区丹灶镇党委委员区文满说,康园的建筑将体现岭南文化,呈现康有为当时的生活场景。
围绕“2014年6月份动工,2016年建成”的总体目标,整个康园项目拟分四期进行建设,七树堂纳入康园一期,市政公园纳入康园二期,主题博物馆纳入康园三期,康有为故居环境提升纳入康园四期进行建设。
双重定位提升城市价值
“康园不仅是康有为本人的纪念馆,同时是‘有为文化’的学习基地,更是开放式的市民休闲娱乐场所。”区文满说,康园将兼具旅游景点和城市公园双重功能。
康园的规划设计,严格遵循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对其他建筑的改造与提升,保证与康有为故居整体历史风貌的和谐。一方面以文化旅游作为引领,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旅游景点;另一方面作为城市公园,满足市民日常休闲活动的需要,保持持续的活力,带动片区整体功能的提升和发展。
在保留岭南民居风貌的同时,康园项目新增开发区域将作为城市文化公园,免费对外开放。这个公园将是日后周边银河工业区和丹灶工业区“三旧”改造项目的环境配套,也是该项目旁的物流新城的重要休闲生活配套,对推动周边区域开发、改善居民休闲娱乐环境有重要意义。大同路的兴建不仅是为了改善康有为故居的对外环境,也着眼于完善未来该区域城市升级的交通配套。
对于丹灶而言,康园的建设将完善城市功能配套设施,带动樵丹路以西片区整体功能提升和发展,加快推进区域内土地的整合和“三旧”改造工作,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价值。
从丹灶看南海西部:文化引领城市升值
根据规划,康园规划定位为城市配套设施和文化旅游景区双重功能。对丹灶而言,除了增添一处富含历史人文气息的旅游景点外,康园更将带动周边区域城市升级和区域整体开发。这将是南海西部率先以文化为引领、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价值的一个新地标。
康园启动,为丹灶中心城区点睛
根据最新确立的中心城区发展规划,丹灶将着力推动丹灶城区和金沙城区的联片发展,建设产城人融合的现代新城——丹金新城。
丹金新城由东向西依次由金沙城区、3000亩的大金智地、2000亩的生态景观带、丹灶城区、康园和物流新城组成。同时,通过兴建罗行大桥、丹金大道以及有为隧道将上述区域进行串联。
丹灶镇镇长杨景刚说,沿着这条城市中轴线,该镇将形成“一轴(丹金大道)九节点(金沙城区、罗行大桥、大金智地、生态景观带、丹灶城区、有为隧道广场、康园、物流新城和仙湖)”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增强新城市核心的凝合力、承载力和辐射力,为城市未来发展明确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生态景观带、有为隧道广场,加上今天启动的康园,恰如镶嵌在丹灶城市中轴线上的三颗明珠,使金沙城区、丹金新城、丹灶城区、物流新城“四城一体”,集聚发展的城市化,闪耀独特的文化光彩,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尤其是康园,将依托和改造、提升康有为故居、康有为纪念馆原有景点,复建南海会馆(七树堂)等著名古迹,融生态和文化于一体,配套相关休闲设施,打造既高端大气又接“地气”的文化园区,同时建成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有为文化韵味的市政公园,为周边居民群众增添一个全新的大型的休闲和接受思想熏陶的好去处。
西部蝶变,生态和文化交相辉映
作为南海西部一个重要的文旅节点,康有为故居的改造提升,势必改写整个片区的文旅格局。而作为南海西部的副中心之一,丹灶诞生文旅新地标,城市更新升级,也将推动整个片区的升值。
2010年,南海实施“中枢两翼、核心带动”发展战略,将全区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片区。其中,南海西翼以西樵山为核心,以岭南文化为特色,整合丹灶、九江、西樵三镇文化旅游资源和南海历史名人资源,经国家旅游局批准成立全国首个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实验)区。
2011年,南海西部首次确立“文翰樵山·最岭南”区域定位;随后,“岭南文旅第一极”正式提出;今年开年,南海西部深化其规划定位为“佛山文旅绿芯”;今后,还将以理学名山、渔耕粤韵、功夫之城、观音圣地等子品牌充实与丰富“最岭南”,6000年岭南文化的背后价值,正一步步走向显化与深化。
与文化显化、深化同步的,是城市的升级、升值。经过三年多“文化引领”战略的实施,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听音湖片区从概念变为现实。以听音湖为核心,周围密集分布的官山城区改造项目、岭南文化苑、三湖书院、官山人家、岭南水乡水上旅游观光试验段、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国艺影视城、南海博物馆等建筑项目也逐渐显露出真容,“佛山文旅街”渐行渐近。
在城市升级的过程中,生态和文化已成为南海西部的核心城市资源。西樵山大酒店、国艺影视城和康有为书法艺术院已对外开放或即将开放;朱九江先生纪念公园、吴家大院历史文化街区、康园等正在加紧建设或深化设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松塘村、九江烟桥村等岭南古村落集群,正进行保护与开发。
未来,在南海西部,文化内涵和自然生态相结合的城市建筑会越来越多。
撰文:盛正挺 梁惠瑶 卓越冰(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