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6日08:38 来源:南方日报
6月初,在18名学子的朗诵声中,原址重建的西樵山三湖书院再度面世。
卢奕诚 摄
原址重建的西樵山三湖书院将成为岭南文化研究院的载体。
卢奕诚 摄
岭南文化研究院
岭南文化研究院
26日起,为期3日的“理学与岭南社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西樵山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举行。届时,将有来自中、美、日、加等国内外近百名理学与岭南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齐聚西樵山,论道“理学名山”。
此次大型学术研讨活动,再次将岭南文化研究院拉到聚光灯下。作为国内知名的理学名山,西樵山自明朝开始,就是书院云集之地:明朝中期,以湛若水为代表的四大书院,名声直逼湖南岳麓书院和江西白鹿书院;至清朝,在四大书院之外,还形成了以三湖书院为代表的、由乡绅贤达创办的乡间教育机构,孕育出诸如维新志士康有为等领时代之先的人物。
时至今日,原址重建的新三湖书院,以及进驻其中的岭南文化研究院,堪称西樵山的“第三代书院”。在当前,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的“院地合作”,多集中在产业及技术研发领域和理工类专业。这所由中山大学与南海区合作共建的文科性科研院校,成为广东“院地合作”的一个“异类”。
一所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文化研究院,为何而建?它的组织架构和职能是什么?成立三年来,都在做些什么?南方日报分别前往中山大学、西樵山岭南文化研究院,为你一一揭秘。
撰文
黄艳姿 周秦 林少青
策划 林焕辉
因何而建?
千年遗脉的复兴期许
2010年,南海完成东、中、西三大片区划分,“文化西部”一大方向,便是围绕西樵山,打造岭南文化高地。而对中山大学而言,被誉为“珠江文明灯塔”的西樵山,有其独特之处,值得研究。南海与中山大学一拍即合。
6月初,在18名学子诵读《论语》的朗朗书声中,于西樵山白云洞原址重建的“新三湖书院”正式启用。这意味着,中山大学与南海区合作共建的岭南文化研究院,有了一个更具文化味道和历史意义的办公场所和科研、教学基地。
南海与中山大学合作共建岭南文化研究院的原点始于2010年。那一年,南海提出“中枢两翼,核心带动”的发展战略,其中西部片区定位“文化南海”,一大方向,就是围绕西樵山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岭南文化高地。
如何打造?“中山大学是南中国研究人文历史首屈一指的高等院校,如果能够和他们合作共建岭南文化研究院,就能得到很大的助力,将积淀下来的岭南文化进行梳理和挖掘,把文化做实。”南海区西樵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文化旅游促进局局长梁惠颜回忆说,就是在2010年末的一场纪念“岭南第一才女”冼玉清诞辰115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上,南海区政府向中山大学提出共建岭南文化研究院的建议,并迅速达成共识。
“人文学科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研究院,这在中大历史上是首次。”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温春来认为,中大作此决定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西樵山在岭南文化中,有其独特之处——
6300年前,西樵山的先民们制造出细石器。大约1000年后,更加先进的双肩石器在西樵山出现,成为南中国最大的石器制造场,其影响甚至远达东南亚。
而到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岭南理学的兴起,西樵山上出现了第一家书院,系哲学家湛若水所建。史料记载,湛若水在西樵讲学时,门生云集山中,虽然建于宋朝的湖南岳麓书院和江西白鹿书院早已闻名天下,但后起的湛若水所在的大科书院,名声直逼前两者。
同一年,另一理学大师方献夫也在西樵山上建立了石泉书院。没过多久,曾任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的霍韬建立四峰书院;到清代,除上述四大书院外,还形成了以三湖书院为代表的,由乡绅贤达创办的乡间教育机构,讲学之风兴盛,领天下之思潮。维新志士康有为,便曾在此修读。
进入近现代,西樵山脚下继续孕育一个又一个引领时代的代表性人物:民族工业先驱陈启沅、“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岭南第一才女”冼玉清、一代武术宗师黄飞鸿……“围绕这一座山,出现那么多时代标志性的人物和财富,全国都不多见。”温春来说。
三年何为?
潜心编书立著
聚合名家论道
由南海负责资金、场地,中大负责人员,2011年6月,岭南文化研究院在即将重修的三湖书院挂牌成立。三年来,研究院潜心编撰一套超过300卷的历史文化丛书,并每年举办1至2场高规格的学术会议。
双方达成共识的3个月后,就将岭南文化研究院的选址定于即将重修的西樵山三湖书院。2011年6月,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与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共同签署了共建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合作框架协议,并在当月举行了挂牌及三湖书院重建奠基的仪式。
在这一合作共建中,由南海负责资金、场地,中山大学提供人员。研究院设院长、执行院长、副院长各两名,分别由中山大学和南海区政府委派,并聘有研究助理4人负责日常行政工作。目前,院长为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春声以及邓伟根。
除此之外,研究院还设有学术委员会,由中山大学邀约世界各地杰出的岭南文化研究人员组成;另有执行委员会,由中山大学年青一代的学者和西樵本土研究人士组成。
“通过双方共建合作,岭南文化研究院将集学术研究、教学、学术交流、服务地方为一体,力争建成有较大影响的岭南文化研究中心、资料信息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人才培养基地。”温春来表示,在今年6月,三湖书院重建未投用前,研究院就在西樵镇政府内办公。
近3年来,研究院最主要的日常工作,就是编撰一套300多卷的《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据介绍,这套丛书既包括精英阶层撰写的历史文献,也包括口述史、传说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及在上述三方面基础上进行的研究论述等扩展内容四大部分,“是全国第一次,对区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如此系统的梳理。”温春来说。
在此之外,研究院还以每年1到2次的频率,不定期举办高规格的学术会议。如26日起连续三天在此举行的“理学与岭南社会文化”国际研讨会、去年12月的明清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去年6月的中国史研习营以及创办之初的“中华文明视野下的西樵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
“经过3年的梳理、研讨交流,西樵山文化的脉络和流变越发清晰,在学术界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与其地位相匹配。”温春来说,除此之外,研究院作为中山大学历史系、人类学系等的科研实践教学基地,西樵山及周边区域已经成为中山大学诸多本科甚至硕、博论文的研究对象,部分基础的樵山文化研究空白正在被填上,对于西樵山的研究逐步走向系统和完善。
未来何往?
从“鸿儒”到“白丁”
回归书院讲学传统
建设网上岭南文化资料中心、提供免费“论道”场地、每周一场对外讲学复兴书院文化……虽然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但长远来看,研究院所做的工作,将有效提升南海西部的区域文化形象和品牌含金量。而这些来自传统文化的力量,都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现在我们正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建设网上的岭南文化资料中心,将重量级的岭南文化研究成果聚集于此,成为所有研究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必来的‘资料库’。”温春来说,在“线下”,研究院还计划集结每年的研究成果并以实体刊物的形式进行出版,将之进行传播和推广。
而重建后的三湖书院投用,让岭南文化研究院多了更多的可能。“我们将免费提供场地,让岭南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在此交流、论道。”梁惠颜说,不仅如此,因为有了教学基地,中大在此进行田野教学的频率和学科范围或将进一步提高和扩大。
此设想得到温春来的响应。“除了历史、人类学系外,研究院还将成为中文、哲学等学科的实践教学基地,且今后中大很多的学术会议,包括但不仅限于历史系,都将放到研究院举行。”
可以看出,截至目前,岭南文化研究院所做的工作虽已初见成效,但更多还是集中在“上层”领域,即学术研究、交流与著书论述层面。而在明清时期,书院文化十分鼎盛,上至鸿儒、下至白丁均有讲学、教化之风。
如何全面复兴樵山书院文化?“一定要接地气。目前我们正在和中大对接,恢复此前三湖书院定期对外讲学的做法。”梁惠颜表示,初步计划是由中大教师、研究助理或本土专家,每周在三湖书院开讲,届时游客及当地市民都可前来听讲。
温春来表示该事项已经在考虑中。除了游客及市民外,他还考虑与当地中学“牵手”,将之作为中学生的乡土教育课堂,进行岭南文化的传播与教化。
“虽然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但长远来看,研究院所做的工作,将有效提升南海西部的区域文化形象和品牌含金量。”温春来说,而这些来自文化的力量,都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岭南文化研究院大事记
■链接
2010年12月28日,中山大学领导与南海区政府初步达成共建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的共识;
2011年3月17日,岭南文化研究院定址于重修后的西樵山三湖书院;
2011年6月7日,中山大学许宁生校长与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邓伟根书记签订共建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合作框架协议;
2011年6月29日,三湖书院重建奠基暨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揭牌;
2011年7月15-16日,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成功主办“中华文明视野下的西樵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庆祝研究院成立;
2014年6月6日,原址重建的新三湖书院建成启用,岭南文化研究院有了自己的办公及科研、教学场所。
2014年6月26日至28日,新三湖书院迎来重建后的首场理学国际研讨会。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