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5日08:41 来源:南方日报
龙岗在“一区一策”建议中呼吁建立“绿色生态基金”。 &
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深圳今年初明确了13个重点区域的发展战略,旨在加快“特区一体化”进程。在这13个重点区域中,龙岗区就占了4个,分别是华为科技城、大运新城、国际低碳城、平湖金融与现代服务业基地。
“四大新城”,这是龙岗区对大运新城等四个重点发展区域的俗称。这个诞生不到半年的新词汇,迅速成为龙岗市民的谈资。“四大新城”到底怎么建?它将享受深圳何等政策?它对龙岗区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具体有哪些利好?“新城”的功能定位、土地整备、项目落地等,都将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对于这些,龙岗民间众说纷纭。
“大运新城将引进一批国际院校落户,有轨电车中心城环线项目将争取立项”、“平湖金融基地已明确‘金融+科技+总部’定位,将探索‘共建共赢’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征地拆迁”、“华为科技城拟建立‘绿色生态基金’,由市、区两级每年定额从华为税收中各返1亿元(共2亿元)作为资金来源,用于提升周边绿化水平”……对于上述传闻,南方日报记者日前从龙岗区召开的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总指挥部会议上找到了一些答案。
根据刚刚出炉的“四大新城”开发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每个重点区域都明确了功能定位、建设内容及开发时序等,并将享受“一区一策”特殊政策快速推进。
华为科技城 拟从华为税收中返2亿提升周边环境
13年前入驻坂田街道的华为公司,目前已成为中国跨国企业的代表。其在坂田贡献的工业总产值和税收,均占龙岗区半壁江山。为服务华为、借势华为,龙岗区早在四年前就提出要打造华为科技城。今年初,深圳市将华为科技城列为13个重点区域,统一纳入全市发展战略强力推进。
根据近日出炉的《华为科技城开发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华为科技城的定位是建设成以国际知名的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研发和总部经济为主导的综合性高新城区,重点发展以云计算、高端软件、智能终端为主的新一代信息产业。
华为科技城的主要抓手是城市更新、土地整备及产业转型。华为科技城划分为26个发展子单元,其中更新单元就占了16个。截至目前,已立项的城市更新项目共10个,已动工项目有8个,包括星河雅宝科技创新园、佳兆业城市广场、天安云谷、信议坂田旧工业区和中铁新围仔等项目,总投资超720亿元,累计完成87亿元。
华为科技城部分项目直接服务华为公司。据悉,华为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已经完成土地整备,目前龙岗区正全力推进华为全球控股总部项目土地整备工作,为华为提升国际化水平拓展空间;整合11个旧改工业区项目共283万平方米的产业用地,用于引进华为上下游配套产业及供应商;积极推进黄君山小区改造工程,改善华为及其杨美基地周边路网建设等,完善服务华为配套环境。
华为科技城的开发时序和建设内容目前已基本敲定:一年全面启动,三年形成规模,八年基本建成。
时下,华为科技城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土地整备困难等瓶颈。为此,在“一区一策”建议中,有关部门建议华为科技城通过片区统筹、政府主导、引入市场机制、创新土地整备模式改革试点,解决重点片区重大产业用地以及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用地问题,具体可照坪山“整村统筹”模式。同时,将华为科技城发展子单元全部纳入农村城市化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处理试点,以解决子单元立项难问题。
有关部门还在“一区一策”建议中呼吁建立“绿色生态基金”。“华为公司里面像欧洲,外面像非洲。”相关负责人表示,华为是一家国际跨国公司,其业务范围遍及全球,涉外商务接待活动多,公司周边的环境配套将直接影响华为的国际形象,进而影响到公司发展。“一区一策”建议,鉴于华为公司多年来为深圳市做出了巨大贡献(仅2013年纳税就达132.3亿元),建议成立“绿色生态基金”,由市、区两级每年定额从华为税收中返1亿元(共2亿元)作为基金来源,用于参照华为基地区域内的绿化标准,在华为科技城范围内广泛开展绿化建设,全面提升周边片区绿化水平。同时采取增派保洁人员,提高保洁费用标准,加大清扫保洁力度,营造绿色宜居的国际化社区环境。
大运新城 推动现代有轨电车中心城环线立项
新出炉的《大运新城开发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对于大运新城的定位是“一极三区”。
“一极”是指新的经济增长极。“三区”即高端发展引领区、绿色低碳示范区、宜居宜业智慧区。
大运新城的开发也给出了大致的时间表。到2016年,完成大运枢纽站周边地块城市设计工作,核心区产业片区和部分商业土地出让和开发建设工作,体育新城二期土地整备;区创投大厦主体结构封顶,天安数码城四期封顶,荣超英隆大厦建成,大运新城北区法定图则07-01等地块商业开发项目进入主体施工;大运场馆再利用项目2号地块基本建成;香港中文大学一期主体工程完工;推动地铁3号线有轨电车接驳工程建设;中俄大学一期完工;推动特色学院园、中俄大学二期、昆士兰大学建设。
到2020年,完成大运新城新建区域建设,大运中心基本建成“多功能城市综合体”,轨道12号线、深惠城际线施工建设,轨道14号线基本建成,南片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配合轨道同步建设,南片区商业中心逐步形成。产学研新型产业园区、黄阁工业园、龙城工业园、雅骏眼镜厂等城市更新项目基本建成,高科技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引入和培育若干家50亿级和10亿级高科技企业,同时孵化培育一大批代表未来科技产业发展方向的创新创业企业,大运新城成为功能聚合、土地集约的城市经济聚集体。
“大运新城建设现代有轨电车非常迫切。”有关人士表示,随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建设,以及特色学院园、中俄大学、昆士兰大学等高校落户大运新城,大运片区国际大学园区人口将达5万人,未来高新企业入驻产学研园区将带来2.5万就业人口,未来大运新城片区内产业人口将达10万人。为解决高校师生、产学研企业人员的出行需求,大运新城迫切需要在近期内实现具有较大运力的交通覆盖,亟需中运量的交通工具弥补近期轨道交通的覆盖不足。有关大运新城的“一区一策”建议,有轨电车大运新城线建设模式已基本明确,恳请市政府批准龙岗现代有轨电车中心城环线项目立项。同时,“一区一策”还提到“街坊式整体开发”模式有利于集约用地,形成集聚效应,符合大运新城开发建设。
深圳国际低碳城 参照“坪山经验”推动土地整备
6月上旬举办的第二届国际低碳城论坛,让位于龙岗中心城北部的深圳国际低碳城成为焦点。国际低碳城究竟将如何发展?何时才能引进实质性项目?日前出台的《深圳国际低碳城开发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给出了答案。
根据方案,国际低碳城的定位是以新兴低碳产业集群为基础,以汇聚国际先进低碳技术为手段,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国家低碳发展的综合试验区。
目前,《国际低碳城53平方公里总体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正在上报国家发改委;低碳城3平方公里(高桥和坪西片区)土地整备实施方案已经完成,并已上报市规土委审批。截至目前,低碳城共完成土地整备面积约109万平方米。招商引资方面,太空科技南方中心已于6月10日挂牌,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实验楼改造预计12月完成,年底启用环境控制与生态技术、航天食品安全监测、水电解和氢能源技术3个实验室并挂牌运作;深圳市政府、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已于今年4月签订了筹建太空科技国际学院三方协议,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正在编制太空科技国际学院的建设方案;深圳华强集团已基本完成航天科普公园概念创意方案,目前正在细化项目投资融资方案。
在“一区一策”方面,龙岗区提出按照“市区共建、合作开发、封闭运作、多方共赢”的原则,在明确封闭运作载体的前提下,构建低碳城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的“市区共建”载体。即由区城投公司代表龙岗区政府与市特区建发集团共同出资在龙岗区设立合资公司,作为“市区共建”的工作平台和载体,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合力,解决国际低碳城开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另外,龙岗区还提出借鉴坪山新区“整村统筹”做法,以政府主导、社区主体、居民参与为原则,以“整村”为单元,综合运用规划、土地、产权及相关政策,优化整合城市空间,明晰社区土地权益,一揽子解决土地历史遗留问题。
平湖金融与现代服务业基地 引入社会力量推动农民房拆迁
早在2006年7月选址于平湖街道的平湖金融基地,长期因为定位问题“难产”。令人欣喜的是,日前该基地已基本明确“金融+科技+总部”的定位,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新出炉的《平湖金融与现代服务业基地开发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对该基地的定位描述是,按照“高效能产出,突出强调产值和税收贡献”、“高端化聚集,引导入驻产业合理化搭配”、“可持续发展,构建节约型低碳生态园区”三项原则,建设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深圳中部重要的金融与现代服务业标志性园区,重点发展大型金融机构和新型要素平台的运营中心、新兴金融配套服务业、金融外包服务业、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企业总部。
配套于该基地的四个安置区项目(山厦安置区、良安田安置区、大新南水门安置区、辅成坳安置区),目前都还没有建成。记者了解到,山厦安置区已完成用地规划许可报批工作,进入方案设计及核查阶段;良安田安置区已完成前期工作,正在进行基坑及桩基施工;大新南水门安置区正在申请项目用地规划许可指标调整;辅成坳安置区正在等待该基地综合发展规划审批后,启动安置区规划选址等前期工作。
招商引资方面,该基地现已建立市、区、街道三级联动招商机制,确定基地入驻企业的准入产业和准入标准。除了招商银行今年1月成功拍得两块地外,目前有意进驻该基地的企业有十几家,其中包括深圳市威豹金融押运股份有限公司、航天科工总部等。按照计划,该基地今年必须引进10家企业。
眼下,平湖金融基地二、三的土地整备工作停滞不前,原因是按照以往的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当地居民不答应。如何打破这个僵局?最近,平湖街道想出了一个兼顾政府、社区、居民、社会机构利益的“共建共赢”模式。该模式展开来说,就是政府与社区合作,将平湖金融基地的征地拆迁任务交给社区去做,并为社区配套相应的补偿资金和安置用地。在政府与社区合作的基础上,社区可联合社会机构完成平湖金融基地土地整备工作,最终实现“共建共赢”。
对于上述模式,龙岗官方多数人表示赞同,称其极具创新意义,能够为深圳土地整备探索一条新路。少数人则表示忧虑,认为该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平湖金融基地二、三期征地拆迁补偿标准的不同(引入社会机构后补偿标准将不太一样),可能会引发该基地一期拆迁户上访。另外,采取“共建共赢”模式将涉及多方利益分配,“蛋糕”怎么分是个大难题。同时,当地社区班子的能力是否能够承担起平湖金融基地土地整备的重任,也需要区政府认真权衡。
“一定要细细地算一笔账。”对于平湖金融基地拟探索“共建共赢”模式推动土地整备工作,龙岗区委书记杨洪表示,相关部门一定要做细前期研究,把账算好,“等我们把账算细了,自己觉得这个模式可行了,再报市里也不迟。”
记者获悉,上述“四大新城”开发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及“一区一策”建议尚处龙岗区研判层面,预计将于近期完善后上报深圳市政府。
南方日报记者 张东方
实习生 陈秋瑾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