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5日08:31 来源:南方日报
信宜市池洞镇镇干部来到村民家夜访。李秀婷 摄
“白天干部下村,群众地里干活;晚上干部回乡,群众收工回家”。长期以来,这样的时间错位现象在农村群众工作中普遍存在。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茂名信宜市建立了干部“夜访”制度。
“夜访”针对的是干部群众交流不畅、尤其是某些地区干部“走读”情况比较突出的情况。夜晚入户与群众拉家常听意见,不妨碍群众白天的劳动生产,夜晚也更能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夜访”已经成为了包括连州、南雄等省内各地“流行”的了解民情、听取民声的有效工作方法。
如何将“夜访”形成长期的制度,而不是运动式的“走过场”?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宋儒亮建议,基层政府应注重将“夜访”的成果上升到法律层面和制度层面固定下来,以取得广泛和长期的效果。
南方日报记者 李秀婷 通讯员 张宇 发自信宜
打着手电筒夜访农户
李德刚说,他之前跑过两次镇政府反映问题,想不到现在镇领导会在晚上“家访”,主动倾听群众的声音。“镇干部上门来,帮村民解决问题,觉得很亲近”
晚上9时许,信宜市池洞镇西村村委会高垌村已经沉浸在乡村夜晚的宁静之中。一行人敲开了村民李德刚的家门。正在楼上卧室看电视的李德刚下楼来打开大门,惊讶地发现,家里来了一群不速之客。
拿着手电筒来访的人群中,除了村书记,还有池洞镇镇长谢丰懋、镇委副书记沈华彬和其他镇政府的工作人员。
李德刚赶紧搬出凳子,招呼来客一一坐下。谢丰懋坐下后,便与李德刚拉起了家常,问起了村里的情况。李德刚顿时就打开了话匣子。
他一口气提了三个问题。高垌村离镇区相隔不远,近年来,池洞镇区大道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一直延伸到距离高垌村仅1公里处。村民们都希望能够由镇政府牵头,村民自己出钱将村子里的主干道装上路灯。
同时,从镇区流经高垌村的鉴江河也正在进行“一河两岸”改造工程,工程将河道镇区段护坡修建成垂直护坡,而高垌村段则计划修成斜坡式。村民们希望村内的河道护坡也能如镇区一样修成垂直式的。
第三个问题是旧207国道高垌路段的改造问题。2002年,穿过高垌村的新207国道投入使用,旧207国道便被“降格”为乡镇公路。十几年来,这条路没有得到维护,不少地方变得坑坑洼洼。但这条路是几千村民和附近中小学的学生日常出行惯行的道路,路面的破碎给大家的生活造成了不少麻烦。
听着这些建议,镇干部们认真在笔记本上一一记录下来。谢丰懋告诉李德刚,旧207国道的维修问题,镇上已经联系公路部门立项了,“下一阶段我们将尽快招投标,争取近期进场施工”。
在告辞了李德刚家之后,一行人继续来到了西村村委会新村自然村罗新家。 62岁的罗新高兴地告诉谢丰懋,他身体很好,现在家里的田都是他一个人种。他希望村里已经老化的农田水渠能够维修成“三面光”的水圳。谢丰懋告诉他,小水利的维修工程会通过立项在全镇逐步推进。罗新听到后,满意地笑了。
从罗新家离开时已经将近10点钟,这群镇干部才结束一整天的工作。
“夜访”在省内屡见不鲜
2002年,茂名电白县陈村镇就开展了“干部夜访”的活动,2003年罗定市将“夜访”制度从镇级层面提升到了县级层面,2013年,南雄实施了“驻镇夜访”制度,各镇干部周一至周五“五天四夜”必须驻镇……
信宜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党的第二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信宜市为解决“白天干部下村,群众下地干活,晚上干部回乡,群众收工回家,双方碰不到一块”的矛盾,建立并推行了镇干部驻镇进村夜访工作制度。下村“夜访”主要是为了与群众加强沟通,了解群众生活的困难,掌握特殊人群情况,并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在池洞镇,70余名镇干部被编成几个组,每个组由6个干部组成,各自负责入村到户“夜访”。谢丰懋告诉笔者,从8:30到9:40这段时间是农村吃完晚饭,冲完凉,最空余的休息时间,也最愿意跟人聊天交流,镇干部选择这段时间去夜访最适宜。
池洞镇要求,党员干部每周在镇住宿不少于4晚,入村调研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不少于2次。对遇到能现场解决的困难和办理的问题,应立即给予解决或办理,对存在的矛盾纠纷及隐患,及时掌握,了解实情。
据了解,今年4月以来,信宜市各镇(街道)开展夜访175次,参加夜访人数3738人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426件,化解矛盾纠纷80多宗,记民情日记2571篇。
笔者了解到,“夜访”已经成为了省内乃至全国各地“流行”的了解民情、听取民声的有效工作方法。
在2002年,茂名电白县陈村镇就开展了“干部夜访”的活动。陈村镇毗邻县城,在镇外居住的干部相对较多,“走读”现象严重。针对这一问题,镇领导干部执行了每周在镇居住五天四夜制度,并积极开展领导干部夜访群众活动,其中每周至少利用一晚时间深入农村进行夜访3户以上农户。
2003年云浮罗定市则将这种“夜访”制度从镇级层面提升到了县级层面。云浮罗定市要求乡镇干部每月住镇机关不少于20天,同时,推广该市黎少镇干部夜访的做法,规定乡镇主要领导每月夜访农户不少于5次。
“夜访”制度在基层的实践中得到了认可,并逐渐在全省推广。2013年年初开始,韶关南雄针对部分“干部像候鸟,白天很难找,晚上没法找”的“走读”状态实施了“驻镇夜访”制度,南雄市各镇的干部周一至周五“五天四夜”必须驻镇。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夜访”制度更是被多地采用,实施范围更有从县级推广到市级之势。据南方日报此前报道,2014年3月开始,清远连州在全市广泛开展挂任村(社区)“第一书记”“四访”和乡镇干部“夜访”活动。清远市委书记葛长伟在连州调研时,也对连州的做法充分肯定,并认为可在清远全市推广。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